同心同行 打造华侨精神家园
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有一个名叫“巴厘村”的景区。这个美丽的地方,不光是印尼归侨的精神家园,也是整个兴隆归侨文化的缩影。

巴厘村通天门
庞秀玲是印尼归侨的后代,出生在中国,从小深受父辈们的影响,钟爱与乐观热情的归侨文化。为了留住归侨们独有的文化情怀,她毅然辞去了在印尼的旅行社工作,回到兴隆来,勇敢尝试从未涉及的领域——巴厘村建筑工程,把在印尼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双手将如今的巴厘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庞秀玲的家里,庭院中用石块砌起了一汪浅水池,一只龙头龟泥塑傲然蹲踞在水池中央,高挑窈窕的印尼风情女子泥塑人偶捧着水壶,立在水池一角。门口一尊有着大门牙的印尼歌舞人泥塑,是以她父亲庞朝民为原型制作而成的。庞秀玲的泥塑作品中都带着鲜明的印尼风情,每一个人偶似乎都可以鲜活地舞动出一段克伦舞,每一座动物泥塑里都带着肃穆的宗教形象。可以说,庞秀玲的作品里都有一道作料叫印尼风情。

庞秀玲在制作泥塑
庞秀玲已经不会说印尼语了,家中只有父亲还能说上几句。印尼文化未能通过语言得到传承,却在她的泥塑中得以再现,“我希望可以用泥塑来表现印尼文化中最特别的东西。”
近年来,海南省委统战部整合资源、精准发力,聚焦华侨文化展示窗口建设,打造兴隆华侨的“精神家园”。为了让归侨有更多归属感,以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充分整合运用侨务资源,用文化赋予巴厘村灵魂,打造了归侨文化长廊等一系列建筑,还聘请了印尼的舞蹈老师和印尼语老师,教授归侨子女印尼舞蹈和印尼语。
海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陈健娇在海南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强调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侨乡文化留根固本、多元包容、跨国交融等鲜明特点,直接服务侨务工作大局,直接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大业。
海南省委统战部、省侨办作为全省侨务工作的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相关部门、重点侨务市县加大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加紧编制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目录,加强对华侨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支持和推动成立相关高校、智库和侨界成立研究院、研究会;支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促进我省侨乡侨文化的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