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金椰寄乡情 共建共享自贸港
1951年,7岁的蔡国随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国留在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之后蔡国开始在兴隆种水稻、胡椒。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兴隆华侨农场启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试点,蔡国被选中,承包了农场1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农场引进的泰国金椰。
蔡国展示金椰
在种植金椰子的30年里,蔡国全身心投入金椰的培育,从结果个头小、卖不上好价钱到获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颁发的“椰子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示范户”证书。蔡国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靠科学技术;二是农业产业选对路;三是吃苦耐劳是根本。
“椰子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示范户”证书
无论是科技的扶持还是农业产业的选择,都离不开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的长远眼光和正确部署。1951年春夏之交,一批批马来西亚难侨被接回祖国,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根据海南是热带作物岛的特点,决定安置部分归国难侨到海南岛开发种植热带作物,发展生产,时任中共海南区党委书记兼行政公署主任的冯白驹十分重视难侨的安置工作,指派海南区侨务局局长陈平亲自陪同,在海南岛各地巡行视察踏勘,然后决定在万宁、琼中两县交界的三更罗南平一带办起华侨农场,安置回国的归难侨,提出了将归国难侨安置到兴隆“落地生根”的建议,在随后的岁月里,不少掌握先进农学技术的研究人员先后投身于兴隆华侨农场,助力归侨同胞共建美好家园。
椰子树上的硕果累累是归侨人对海南这片乡土的脉脉深情,也是海南统战工作取得新成效的有力见证。兴隆从无到有,从一个蚂蟥、巨蟒出没的瘴疠之地,变为归国难侨休养生息的绿洲,再到今天的太阳河畔明珠。历经几代兴隆人的呕心沥血,离不开每一双向兴隆伸出的援手,更离不开统战“大团结大联合”。
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今天,新形势、新任务对海外统战和侨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南省委统战部坚持深入探索涉侨工作规律,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促进开放合作和引资引智,推动政策、资源、力量、智慧、渠道向基层集中、向民生汇聚,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广大海内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扩展最广“朋友圈”,画好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