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海南力争重点园区年营业收入1.2万亿元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
“十三五”期间,我省重点园区创新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类市场主体加速集聚,园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产城融合度不断提升,园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202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集中培育产业集群,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建设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和一批百亿级园区,力争重点园区年营业收入1.2万亿元。
洋浦经济开发区
发挥自贸港“样板间”作用
本报洋浦1月25日电 (记者林书喜 特约记者李灵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我省要突出抓好11个方面、33项工作。”洋浦工委书记周军平说,洋浦经济开发区将积极发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平台作用,推动落实早期安排,争取早期收获。重点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落地实施,逐步建立适应自贸港先行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自贸港理念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样板间”的作用,为全岛封关运作做好压力测试和经验积累。
日前,洋浦管委会协同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商务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关于支持洋浦保税港区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的工作措施》。周军平说,今年洋浦通过建设新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承接新型国际贸易全产业链的展示、服务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一站式新型国际贸易服务和展示平台,打造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节点,为新型国际贸易业务板块提供支持。
周军平表示,“十四五”期间,洋浦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力争形成海洋油气、港航物流、商贸服务(国际贸易)三个千亿级业态。
海口江东新区
蹄疾步稳发力产业聚集
本报海口1月25日讯 (记者张期望 通讯员曹柳)“江东新区将按照‘两年出形象、三年出功能、七年基本成型’的时间表,蹄疾步稳全面推进园区建设。”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爱晖表示,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十四五”园区建设专门作出部署,举措目标令人振奋。未来5年,江东新区将从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将江东新区打造成为自贸港建设重大功能平台,成为自贸港产业聚集样板区。
据了解,2020年,海口江东新区成果丰硕,固投完成年度计划的125.7%,全口径利用外资完成年度目标的282%,全年签署意向合同金额341.7亿元。张爱晖表示,“十四五”期间,江东新区将围绕总部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及离岸贸易结算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及国际文化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招商工作,让江东新区成为自贸港发展产业聚集样板区。
江东新区还将鼓励大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制度集成创新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并努力推出多项全国首创性制度集成创新案例。除此之外,江东新区还将结合园区实际,确保营商环境全市领先形成常态。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
着眼科技前沿“挑起大梁”
本报三亚1月25日电 (记者黄媛艳)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林海表示,2021年,该园区将持续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着眼科技前沿,服务地方急需。全力以赴创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种业创新平台,打造种业及关联领域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立足引入国字号大院大所和国家级顶尖科创机构,建成科研设备齐全、基础条件完备的科技创新主阵地。
二是优化知识产权服务,高标准打造崖州湾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先行示范区。推动建立园区知识产权一站式司法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体系”等系列制度设计,推动科技城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利用。试行高水平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创建种业知识产权特区,推动国际种业高端要素聚集,构建种业开放新格局。
三是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海洋、种业及关联领域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以深海、南繁科技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建设,积极拓展医疗器械、信息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贸易、科技金融等自贸港优势产业领域,在产业发展上“挑起大梁”。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力争今秋实现正式招生
本报海口1月25日讯 (记者陈蔚林)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十四五”期间“以国际教育创新岛引领教育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安排。“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是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重要载体。”省教育厅厅长、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局长曹献坤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试验区将着力打造我国教育开放发展新高地、新标杆和集中展示窗口,承担起为自贸港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任。
曹献坤介绍,试验区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目前已签约引进国内外名校16所,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和行动,力争实现2021年秋季学期正式招生。
曹献坤说,未来5年,试验区将坚决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完成起步区建设,引进国内外名校30所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万人,实现“大共享+小学院”“中西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管理共商”等一流国际教育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并依托优势学科发展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海南自贸港的一张靓丽名片。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勇攀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本报海口1月25日讯 (记者郭萃)“省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打一场科技翻身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作出的系列部署,是对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好‘十四五’期间和2021年重点工作发出的‘动员令’。”海口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立武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立武表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海口高新区努力在“十四五”末迈进营业总收入“千亿级”园区行列,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00件以上,建成自贸港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海口高新区将抓紧打造“生物医药、全生物降解新材料、高端食品饮料加工”三大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重大新药创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云龙全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力的项目集群,提升“海口造”特色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份额和价值。
此外,高新区将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产业项目的良好态势,争取做到企业项目在园区“看了不想走、来了能速落、落了即开工、建设有保障、发展有动力”。
三亚中央商务区
打造陆海经济新增长极
本报三亚1月25日电 (记者周月光)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让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仕杰倍感振奋。陈仕杰表示,园区将紧紧围绕自身定位,发挥好“法定机构+平台公司”管理机制的作用,打造以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邮轮游艇为主导,以专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为支撑的“4+2”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陈仕杰说,“十四五”时期,园区将努力实现企业数量达到8000家,平均增速28%;预计实现税收100亿,平均增速118%;营收达到1000亿,平均增速147%。
陈仕杰表示,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园区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工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进大悦城城市综合体、合联三亚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实现成型成势的蓬勃发展局面;进一步擦亮园区“商鹿通”综合服务名片,以“审查师+审批官+商代表”模式,不断探索制度集成创新;推进南边海国际游艇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的游艇交易平台;继续围绕“4+2”产业定位,通过推介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全球招商等多举措,实现精准招商,加快推进优质产业集聚,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海南生态软件园
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本报金江1月25日电 (记者李佳飞 邵长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推动数字经济增长30%’,这对海南生态软件园是机遇也是挑战。”1月25日,海南生态软件园管理局局长司迺超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生态软件园将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超常规发展,为助推海南自贸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2020年,海南生态软件园逆势而上,入园企业数量、收入、税收均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目前,入园企业达7666家,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纳税突破50亿元,产值与税收均占全省互联网产业一半以上。司迺超表示,下一步,海南生态软件园将大力推进园区向数字贸易策源地、数字金融创新地、中高端人才聚集地的方向发展。
未来5年,软件园将继续高标准建设物理空间,实现“在公园里工作,在生活中创新”;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配置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化服务队伍,推动产业招商成果转化落地。
海南生态软件园总经理杨淳至介绍,“十四五”期间生态软件园将重点围绕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文章。园区将继续高质量搭建创新平台,引进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平台机会;同时借助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的发展机遇,搭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平台。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
推动政策惠及更多患者
本报博鳌1月25日电 (记者袁宇)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刚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乐城先行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医疗特区,“十四五”时期将紧紧围绕“让国人尽快用上全世界最先进的药械、推动中国健康产业发展、助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三大使命担当,加快打造自贸港重大功能平台。
乐城先行区将继续深化“卫健+药监”二合一监管、继续完善全球特药险、开展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应用研究、举办国际创新药械展、健全特许药械全流程追溯机制等改革事项,推动更多国际创新药械加速在国内上市。同时,乐城先行区将加快探索公立医院特许经营、监管制度改革、医药分开改革等制度创新,不断拓展深化“1+X”模式,引入优质公立医疗机构和专家团队,发挥公立医院的品牌带动效应,盘活存量,帮助市场主体活跃发展,推动乐城先行区成为制度集成创新的高地。
顾刚说,园区还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药企合作,引进更多国际创新药械,进一步拓展康养、气候疗法等医疗旅游新业态,吸引海外就医回流,满足国内患者不出国门用上国际创新药械的需求,把乐城先行区建设成为医疗领域开放新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窗口,打造成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样板工程。
海口综合保税区
向千亿级营收目标冲刺
本报海口1月25日讯 (记者习霁鸿)认真研读省政府工作报告后,海口综合保税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陆敏表示,海口综合保税区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园区发展实际,着力打造免税品仓储分拨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进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区域性国际物流配送中心、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力争2025年进入千亿级营收园区行列。
“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制度创新、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陆敏说,该园区将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抓实产业链招商,精准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处置盘活不良资产,建立完善产业监管不达标项目的退出机制,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提高土地亩均效益;加快推进“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境管理制度承接准备,确保试点一获批即可无缝实施;积极推动“保税加工转离岛免税、跨境电商和加工增值免关税等三种销售模式”等制度创新措施落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三服务”机制,当好企业的“店小二”;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构建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
文昌国际航天城
抢抓机遇建设科创平台
本报文城1月25日电 (记者李佳飞)“文昌国际航天城将抢抓机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贡献科创力量,为‘十四五’期间打赢科技翻身仗开好局。”1月25日,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韩勇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八门湾大道、航天二环路、紫贝大道东等道路将于2021年底实现通车。
在航天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航天城积极探索建设卫星数据国际交易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推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数据“走出去”,吸引了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国星宇航等卫星应用企业在园区布局并开展卫星数据应用,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
此外,园区将重点加快航天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推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落户,谋划推动文昌国际航空航天大学城等项目建设。
韩勇表示,2021年航天城将重点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二基地一园区”,即国际航天发射中心、国际航天交流合作平台、航天高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空间大数据开发应用基地和“航天+”产业示范区,致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单项冠军”企业,助力海南自贸港腾飞。
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
深挖潜力做大经济总量
本报海口1月25日讯 (记者计思佳)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海南要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能级,产值突破4000亿元,数字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对于我们既是激励,也是挑战。”海南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亮说。
马亮表示,2021年,该园区将在“十三五”期间主要指标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开展产业挖潜和招商,做大园区经济总量,力争互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税收突破35亿元;二是大力培育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力争2021年新增1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和团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家。特别是依托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紧盯一批硬科技和前沿技术创新企业和团队;三是推动园区人气进一步聚集,力争2021年实际入驻园区办公人员突破8000人;四是启动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增加园区产业黏性;五是在新园区选址建设离岸数据中心试点项目,策划实施跨境电商、国际数据服务、游戏出海等业务,迅速培育形成国际数据服务新业态;六是开展制度集成创新,打造园区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