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海南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自贸区定位各有侧重

通过差异性制度创新,推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11月4日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两次提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培育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保护知识产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举措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过去7年来,中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中国将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0月21日,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研究我省“十四五”规划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等主要经济指标。他指出,要紧紧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完善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航空航运、会展、康养、文化、教育和体育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打造“智慧海南”,加快推进实现2025年前全岛封关运作目标的各项“控制性工程”。

国务院于9月份印发了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纵览中国自贸区版图,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一枝独秀到今天,中国自贸区数量已增至21个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自贸区已实现从沿海、沿边到中西部,为我国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发挥了“试验田”和“桥头堡”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贸区在定位上各自侧重。例如,根据商务部官网显示,北京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湖南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内陆开放新高地;安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对于未来自贸区建设的方向,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相对较大,而服务贸易还长期处于逆差态势。考虑到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经贸往来的新热点,而发展服务贸易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因此未来自贸区应着力在资本开放、金融服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对外贸易上加以发力。

“与此同时,自贸区的法治建设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领域,特别是营造一个国际化、法治化且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有助于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加速涌入,并汇集全球范围内的高端资源,这对于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与新兴产业升级以及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付一夫说。

肖本华认为,通过差异性制度创新,一方面将推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将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海南日报公众号、人民网

本文来源证券日报、海南日报公众号、人民网,观点不代表自贸港在线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站方处理。
1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