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政府:不准以换届等理由 不履行承诺及合同

9月15日下午,七届省政府召开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图为会议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9月15日,海南日报记者从七届省政府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获悉,省政府研究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规则,强调要切实做到“六要六不准”。
“六要”分别是:一要关心、包容和鼓励市场主体发展,主动靠前服务,做好政策措施宣传讲解和落地实施,确保市场主体知晓政策、熟悉政策、用好政策。二要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在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才资源政策等方面,确保“内资外资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大中小微企业一个样”。三要科学决策,制定涉企政策时充分征求和考虑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调整,合理设置缓冲过渡期,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时间;对因政策调整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要依法依规予以补偿。四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联合抽查,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做到“无事不扰”。五要畅通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及时了解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并依法予以帮助解决。六要大胆正常交往,在依法依规依纪前提下主动协助市场主体开展招商、推介等活动。
“六不准”分别是:一是不准滥用职权干预和插手企业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金融信贷、物资采购等市场经济活动。二是不准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市场主体参加评比、达标、表彰、培训、考核、考试以及类似活动,或者借前述活动向市场主体收费或者变相收费。三是不准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责任人更替为由,不履行对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或者违约拖欠市场主体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四是不准为市场主体制定或者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或者违法强制市场主体接受中介服务。五是不准对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募捐,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六是不准借工作与企业打交道之便利,违规乱收费,甚至谋取个人利益、获取报酬、收受财物。
沈晓明结合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引用市场主体和政府工作人员对海南营商环境的反映,列举并分析“症状”。
来自市场主体的声音
“市场运行成本高”——各方面资料表明,海南的用地成本、厂房租赁价格、物价、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要素高于大部分省市,一些已经与经济发达地区大致持平。
“政府说话不算数”——有企业反映,企业与政府签了协议,资金到位,场地设备投入了,政府因为政策变化,领导调整等原因,原先协议说不执行就不执行,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政府管得多不等于管得好”——有企业反映,现在要计算审批办件时间,有些窗口索性不收件,让企业自己到线下各个部门把该过的环节都过了,才“按下秒表”、正式收件。
来自政府的声音
“市场投机炒作之风太盛”——在海南历史上,优惠政策往往变成一部分市场投机力量的炒作盛宴。最近有些上市公司炒“跑马”、炒离岛免税,目的是炒股票,股票上去了就减持,热衷于赚快钱,影响自贸港形象。
“政府热心服务,却被个别企业恶意利用”——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应邀参加企业活动,留下的影像资料和不经意发表的言论,被企业拿来为其项目、产品背书。
“企业家群体鱼龙混杂”——有些企业家实业起家后热衷投机炒作、挣快钱,有些企业家社会责任缺失,甚至发展为黑恶势力,极大损害了企业家的整体形象。
沈晓明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创一流营商环境的根本。他通过翔实案例,深入剖析了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中存在的不足及深层次原因,强调要围绕创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创新优化。创造充分开放的市场空间,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项目市场化投资、建设、管理水平,深化投融资领域改革。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帮助企业有效配置更优质的生产要素、“补链”“强链”,降低项目前期成本、采购成本和风险成本,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特殊作用。提高服务品质,不能在政务服务改革中玩数字游戏甚至搞形式主义,不能借服务之名干扰企业正常运行。创新监管模式,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融企业自律、业界自治、社会共治、政府统筹为一体的自由贸易港市场监管模式。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让企业有生意做、有钱赚,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营造崇商兴业的社会氛围。推动园区先行先试,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强化产城融合,搭建市场化、社会化方式运作的孵化服务、公共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企业间横向交流等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要防止“亲而不清”,也要防止“清而不亲”。(况昌勋)
来源:综合海南日报、海南头条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