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长臂猿喜迎“新丁”!种群数量增长至5群33只
海南长臂猿家族迎来一件大喜事——第5个家族群中的雌猿诞下一只幼崽。至此基本确定,这一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至5群33只。
图为海南长臂猿第五个家族群中的雌猿怀抱刚刚出生的幼猿
最先发现这一喜事的,是海南长臂猿社区监测队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项目“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组周江团队。8月28日,监测队队员李文永等人和往常一样前往距离霸王岭林区斧头岭10公里外的东崩岭巡山,发现栖息在此的一雄一雌两只成年猿迟迟没有发出鸣叫声。
这一现象显得十分反常,也让监测与研究人员们心提到了嗓子眼。29日上午9时,一行人再次早早来到东崩岭监测点等候,这一次他们看到了令人兴奋的一幕:雌猿抱着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幼猿,蹲坐在树冠间。
“雌猿正在涨奶,幼猿的毛发也还没长出来。”根据监测与研究人员拍到的照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处负责人洪小江初步判断,这只幼猿很有可能是28日才出生。
作为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新种群和新幼猿的出现,对于正在建设中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而言无疑是个极其振奋人心的消息。
过去,4群3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长期栖息于霸王岭林区内仅1600公顷的斧头岭区域。按照一群长臂猿200-500公顷的理论家域范围来算,眼下的栖息地对于海南长臂猿而言实在是“难尽猿意”,由此也引发出专家们的最大担忧——被迫挤在狭小空间里的猿群出现近亲通婚,而这样的遗传繁殖方式,将直接影响到种群遗传多样性,从而造成种群生存力下降。
如何帮助海南长臂猿迁徙到更广阔的雨林,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及科研部门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自海南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编制《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猿食植物补植等措施建设生态廊道,逐步连接起斧头岭等现有栖息地与周边潜在适宜栖息地。
与此同时,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于2020年5月设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项目,通过面向全球公开招募项目负责人,确定原国家濒危委常务副主任、中科院动物所蒋志刚研究员为该项目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周江教授为“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负责人,聚集多方力量对海南长臂猿展开长期监测与研究。
2019年12月,由嘉道理中国保育支持的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在巡山过程中发现,一雄一雌两只成年海南长臂猿出现在距离原栖息地斧头岭10公里外的东崩岭,这无疑释放出海南长臂猿拥有扩散到新栖息地能力的利好信号。
自此,监测与研究人员对这个正在形成的新家族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跟踪监测。
悬坐在二三十米高的树杈上,一只黄色雌猿手法熟练地帮另一只黑色雄猿抓着虱子。不料没一会儿,雌猿便“罢了工”,撒娇似地将头伸进雄猿怀里,刚刚还惬意无比的后者只好放弃享受,一脸宠溺地给前者顺起毛……今年7月,李文永在东崩岭监测点拍到的这一段视频显示,这对“小情侣”互相撒娇、抓虱子,看起来十分恩爱。
如今幼猿出生,意味着这个小家庭基本稳定下来。目前,尚不能确定这两只成年猿到底从哪个族群中分离出来,但经过监测清点后可以确定的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现已增长至5群33只。
“第5个家族群如今生活的东崩岭,海拔在600-700米左右,是一片恢复良好的次生林,属于海南长臂猿的理想栖息地。”洪小江坦言,近十年来,海南长臂猿从未出现过幼猿夭折现象,也让他对这只幼猿的健康成长持乐观态度。
目前,海南正继续加强对海南长臂猿第5个家族群的研究与监测工作。而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未来霸王岭将与鹦哥岭、猴猕岭、五指山、吊罗山等整个海南中部山区串联起来,意味着海南长臂猿也将拥有更广袤的栖息天地。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