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自贸区自贸港推出制度创新打造经济新高地

金融活则经济活。
一项项改革措施相继落实,一个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随着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加速推进,自贸区、自贸港正以制度创新和扩大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在国家层面,记者注意到,前不久,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为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海关事务担保、进出口关税、国际海运等多个领域的行政法规,并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此外,商务部也明确表示,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入开展制度创新,推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加大对自贸试验区差别化探索的支持力度,在特定领域开展更多系统集成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自贸区还是自贸港,不仅是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更是中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重要门户平台。
何代欣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其发展离不开外需。而外需的构成在近20年的时间里也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各地方的优势与能力是有一定的空间。随着自贸区、自贸港的加速建设,更能把这些发展空间的潜力挖掘出来。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近一段时间,陕西、上海、辽宁、浙江、重庆、海南等多个自贸区、自贸港推出了新一轮制度创新,包括金融领域开放、便利跨境贸易投资资金流动、探索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纳税服务等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近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助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措施意见》,围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创建人文交流新模式五方面提出15项举措。
其中,以税务和金融服务创新为重点,提出了涉税事项“网上办”,首笔出口业务先退税后核查,下放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限等措施,持续优化纳税服务。
在深化金融领域,提出要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范围,支持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围绕西安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上海自贸区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也在加快建设施工,此前相关负责人表示,临港新片区要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加强招商引资,聚焦前沿产业领域,探索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固链补链强链。
自由港方面,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将率先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等六个方面实现自由便利。
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还将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对主要发达国家实行专业资格单向认可制度,最大限度便利高层次人才来海南就业创业,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引进和认定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移民服务管理制度;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
有业内观察者认为,作为试验田的自贸试验区纷纷开列新一批的制度创新清单,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将有力促进我国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在何代欣看来,坚持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包容,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一个大的环境就是要彻底改变封闭的思维,要将市场机制和中央精神落实到招商引资、稳定投资等过程,要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剔除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规定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稳外需的工作目标。
何代欣认为,要充分认识到稳外需在目前这样一个国际国内环境当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前,各地方在推动深度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但还要做好规划、政策落地等具体工作。
中国产经新闻报 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