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冬阳教授:教而化之,学以成人——《论语》首章思想
2020年12月11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请到了中山大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启示与理性》学刊执行编委、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贾冬阳教授做客126期衍林讲堂,为师生们带来《教而化之,学以成人——<论语>首章思想》的专题讲座。贾冬阳教授长期从事研究生中西方传统经典教学工作,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希望以此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做“值得过的有意义的生活”。
贾冬阳教授以《文心雕龙·体性》中“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入题,探讨了对现如今学生阅读取向的三个关键问题: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在贾教授看来,后天的教化和学习对人一生至关重要,学习伊始,便应慎重对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雕琢”即雕琢性情与灵魂,“雅致”即寻求生命中美好高贵的东西。人文教育关系到灵魂的品性与健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经典,学会在经典中吸取经验,在生活中实践,用古人的眼光来衡量现代的生活,而《论语》便是立根的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贾教授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只有回溯文明最初的源头,才能纵观文明的发展,若只是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观望,仅能窥见文化一隅。阅读经典,一在于只有了解西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才能对我们面临的时代历史处境有清楚的反观与认识,从而了解我们中国文明正在面临何种挑战。二则在于认识自己,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其自我认同的瓦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塑文明自信。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释学取向中,总有一个唯一的文本解读底线,那么经典该如何读?首先需带着敬畏之心,放下现代人的狂妄,做到“切己”与“玩味”,将经典中的内容,当做对自己说的话去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随后贾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指出时代的变迁与经典的变化息息相关。对于《论语》的解题,贾教授分别介绍了“论”与“语”的造字本义,道出“论”与“语”二字的丰富内蕴。接着贾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论语》首篇为何为《学而》。此篇道尽了编写者的用意与核心:人生的一切理论皆以“学”为根基。那么何谓“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结果和问题又是什么?对此,贾教授归根溯源,从造字本义及字体的演变出发,一一给予回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即情境化——“遇也”,需要结合人生境遇去理解,“说乎”与“乐乎”的区别在于“说乎”乃内心难以分享之事……对于贾博士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同学们沉浸其中,赢来同学们赞叹。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同学们与贾教授就“何为君子?”展开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品读经典,不忘初心。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能过在未来的阅读历程中,学会从经典中汲取的探索真理的丰厚思想,并将这种求根求源的精神与态度运用到学习和生活探索中,不断提高自我,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