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媒介时代的文盲:夏丽丽博士谈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生态以及公众对传媒的理解。如何面对新媒体?如何善用新媒体?2016年11月18日下午,带着这样的问题,一百多名高中部师生及学生家长来到了第二十九期衍林讲堂现场,聆听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传媒学博士夏丽丽老师所做的题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的报告。

     夏丽丽老师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变得更为迅捷。但是,你能判断生活中获取的信息是可信的吗?怎么判断它是可信的呢?你发现你专注阅读的能力在下降吗?你有没有转发过那些未经证实的帖子呢?你利用过这些新媒介去为自己创造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吗?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都在提醒我们,在媒介时代要学会把握新媒介,了解新媒介,提升媒介素养,不做媒介时代的文盲。

      什么是媒介素养?夏丽丽博士指出,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夏博士从“接触使用”、“分析”、“评估”、“生产创造”四个方面,对媒介素养做了详细的解读。

     夏博士问在场的同学们:当你在生活和学习中寻求一个新问题的答案时,你首先求助于老师、同学、父母还是去翻阅大百科全书?抑或拿出手机第一时间上网查询?在得到现场同学“上网查询”的回答后,夏博士告诉同学们:互联网的出现,最初就是为了在不同的空间里无差别地共享信息。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实现了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得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接触和使用信息的来源是多样的,这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能用它来做什么呢?

      从无处不在的“养生”小广告、情节不断“翻转”的网络新闻、在微信中广为传播的“鸡汤文”入手,夏博士为我们剖析了当今时代我们面对的媒介环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她指出,这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迅捷化的新媒介时代必然面临的问题,每天被大量片段化、情绪化的信息包围,有时候我们会失去敏感,没了常识,出现误判。因此,对媒介信息内容的分析评估能力就成为媒介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媒体个人化的时代,媒体不再高高在上。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媒体”的时候,我们能利用媒体做些什么?夏丽丽博士以“罗辑思维”和一些“网红”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向在场的同学们指出,当我们个人变成媒体,当我们的手机变成了信息媒介,我们心中要装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能简单地以情绪代替理性,以娱乐的快感代替理性的思考。要注意我们提供的信息质量与内涵,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在讲座的最后,夏丽丽博士引用麦克卢汉于1969年发表的《媒介即讯息》一文中的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强调,媒介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未来它与我们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希望大家拥抱和加入这个新媒体时代,提供更有质量的信息内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每个人的媒介素养都得到提升!

作者:兰志军

本文来源海南中学,观点不代表自贸港在线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站方处理。
8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