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专家潘习哲解读航天遥感与现代战争

2016年11月2日上午十点,“衍林讲堂”庆祝建校93周年航天科技系列讲座的第四场报告如约开场。今天走进衍林讲堂的是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研究员潘习哲先生。作为我国卫星研究的权威专家,潘习哲先生以《航天遥感与现代战争》为题,为将衍林堂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的海中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
潘习哲先生是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原站长,是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卫星)地面系统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参加了我国第一座遥感卫星地面站从筹备、建设到运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任站长期间曾与多国遥感卫星运行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较为了解国际航天遥感发展状况。讲座伊始,潘习哲先生说,中国遥感卫星技术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发展速度惊人,十几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
在太空中遨游的人造地球卫星可以分为几类? 潘习哲先生告诉我们,根据用途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信与导航定位类,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二是遥感类(对地观测),如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侦察卫星、测绘卫星、环境卫星、预警卫星。三是科学研究类,包括天文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等。

潘先生向到场的师生展示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拍摄的图片,如长江三峡、新疆克拉玛依、山东潍坊的塑料大棚以及北京城区等。他说,目前遥感卫星最高的分辨率是0.1米,可用于车牌识别和人脸识别。若是千米级的分辨率,则可用于观测大陆漂移、洋流、自然地带等。用途不同,各有利弊。潘先生说,我国高分4号卫星其实是个“大数码照相机”,达到了50米分辨率。

卫星遥感目前都有哪些新技术?这是今天到场的师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潘习哲先生为我们一一道来:一是实现了夜视和探测热源的远红外技术,可探测火灾、地下煤层的燃烧、军事装备。二是高光谱分辨率技术(成像光谱仪),可清晰分辨真假草地,识别相同油漆下不同屋顶的钢材,用近红外波段估产农作物等。成像光谱仪技术利用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光谱,对不同波长的反射不同的原理,用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某一物体,即可辨别其特性。在军事上可用于探测浅水区潜艇和水雷,区分“木质诱饵”与实体,发现屏蔽热源的隐形机,探测核武器与化学武器地下隧道与掩体等方面。三是测定高度的激光雷达技术。四是能穿透云雾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讲座中,潘习哲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在郊外?因为城区电磁波的干扰会影响精确度。潘先生说,我国将在北极建设第四座遥感卫星地面站,预计年底完成。

潘先生告诉我们,卫星载着先进的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测,其应用领域涵盖农、林、水、土、工、环、灾、军、气、海等诸多方面。在军事上的应用包括战略战术侦查、精确打击和打击效果评估。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事从发现目标到实施远程打击,2003年用了几分钟,精确制导武器精准打击率为98%。空天袭击具有战略上的致命性。在卫星等构成的天基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现代空袭大可灭国,小可杀死敌方领导人。可以说,航天遥感与现代通讯是现代战争的基石。

讲座结束后,潘习哲先生与在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文/杨晓丹 图/兰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