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维新教授精彩讲述《月球与月球探测》
2016年11月1日晚8时,我校衍林堂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先生正做客第二十七期“衍林讲堂”,以《月球与月球探测》为题,准备带领师生们走进奇妙的月球。
讲座伊始,焦教授先简要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他说,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如今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在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19日凌晨6时32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随后,焦教授形象地介绍了月球的整体特征和局地风貌。他说,月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辨别特征的天体。月圆时,人们可以看到月球表面有阴暗和明亮的部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被称为“月海”;亮区是高地,被称为“月陆”。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实际上,“月海”没有水,但表面上有很多反射能力差的“月海玄武岩”,所以显得阴暗。
据介绍,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月球总是以同一半球面朝地球。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点,焦教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表演地球,自己则表演月球,形象的表演让他获得了阵阵掌声。
月面的环境恶劣,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不产生中子,安全无污染,所以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
月球探测的历史与现状如何?他说,月球的探测方式主要有六种,飞越、环月、软着月、取样返回、载人登月、建立永久性的基地。其中 ,取样、登月和建立永久性的基地我国还未实现。
接下来,焦教授介绍了中国的“嫦娥工程”。他说,我国探月工程(又叫“嫦娥工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发射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已经实现了这一步。第二步,软着月,研制月球车。嫦娥三号已实现了这一步。第三步,取样返回。目前还没有实现。
焦教授还讲述了我国未来的探月计划及嫦娥三期面临的四大技术挑战。他表示,中国计划于2017年发射嫦娥五号,任务是取样返回;而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计划在2018年发射,将在月球背面着陆,一旦取得成功,将是世界上的首例。
讲座尾声,焦教授热情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还给积极提问的学生赠送了中国科学院院徽以表鼓励。最后,焦教授与师生们亲切合影。
作者:王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