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林讲堂】海滨教授:太白印象
2016年10月25日下午4时30分,海南大学海滨教授做客海南中学第二十四期衍林讲堂,为我们精彩讲述《太白印象》。
海滨教授心目中的李白,有着七种身份:诗人、道士、旅行家、仕宦、军人、游侠、酒仙翁。李白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蜀道难》示,贺知章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李白的一生,是“济苍生”、“安社稷”的一生;又是酷爱祖国大好河山,寻求大自然之美的一生,他一生中大部分的光阴都是在旅行中度过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诵出来的。李白也喜欢人文风光,游历了长安、洛阳、金陵、扬州等城市。在大都市可以认识很多的政治人物,李白不愿应试做官,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希望通过这些高官走上光明的仕途之路。后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喜饮酒,自号“酒仙翁”。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所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便是李白了。
李白为官不成,从军惹祸游侠未成,求仙未果,凡此种种却培养了他积极用世的精神、豪侠勇武的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其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性符号,其漫游赋予了山川都邑文化意义,其饮酒诠释了文人、诗歌与酒的关系。李白的七种身份已经融入他的灵魂和血肉当中,浑然一体。
李白有三端理想。
人生作为的强烈渴求。
人是社会的人。人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作为个体的人,要施展其才能抱负,要谋求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从而在社会群体中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
精神自由,是指个体的人摆脱了来自客观外界的压力与束缚,得以充分享受人生的天然乐趣时感到的心理愉悦。人作为社会的人,实无绝对的精神自由可言。人们所能争取到的精神自由,不外两端:一是在社会群体中努力保持个人的人格独立,不为外部环境的压力所屈;二是干脆暂时(不可能永远,不可能绝对)离开社会,离开人群,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获得精神的解脱。李白“旷荡而纵适”“顺时而行藏”,并同时保持人格的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李白的傲气和不屈。
对人生享受的充分满足。
人生享受包括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物质享受,是物欲的满足;精神享受,是心灵的愉悦。前者是低层次的人性,基本上属于动物性。诗是表现人的美好精神的,是人类感情的提纯与升华。物质享受,也要升华到精神享受的层次与高度才能转化为诗。李白诗歌对于人生享受的表现,乃是对人生美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表现。
十五岁的年华,风光正好。十五岁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呢?“十五那年青春好,论剑游仙著文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
海滨教授以《金缕衣》勉励同学们爱惜少年时光,莫负了大好青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
正当读书破万卷,
万里之行足下始。
讲座结束后,海滨教授与在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作者: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