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林讲堂】著名诗人沙克畅谈诗意与生活
2016年10月12日下午4时30分,当代著名诗人沙克应邀做客第二十三期衍林讲堂,为我校师生精彩讲述《诗意与生活》。我校部分热爱文学的老师和海风诗社、溪韵文学社的全体成员早早就来到现场,准备接受一场文学的洗礼。
沙克先生首先讲到他对海南的印象,他说,海南在海洋的包围当中,它有自然的宁静、有自然的惊涛骇浪,因此它必然是一个诗意的栖息地,是诗意的海岛。
诗歌的概念是什么呢?诗歌常被认为是用来“抒情言志”的,沙克先生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随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享受化和娱乐化,诗歌有了大发展,它也许不抒情,不言志,很平淡,仅仅表现生活的现状。诗歌已不是“戴着枷锁跳舞”,这个枷锁在新文化运动前夕,在胡适,刘半农那里就被打破了,他们开始用白话写诗。为什么要打破它呢?这不仅是文学自身规律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之乎者也”的表达已不适合新的生活环境。现代诗歌未必要有明显的格律和节奏,最主要是表现出一种现代的情感、观念,用现代的表达方式。
诗意是什么呢?沙克先生把诗意理解成“生命”、“自由”、“艺术”、“爱”。诗意是一种体验和感受,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不同,有的人较敏感,有的人不敏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就比较敏感,对生活没有感觉的人是不可能有诗意的。生命是一种真实的、客观的、最富有感情的、最有灵性的存在。真实和诗意是分不开的,要敏感地捕捉生命,就必须要真实。这种真实,是我们莘莘学子,我们所有人对知识、对文化等更为本质的追求。我们要怎么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真实呢?那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砺、不断增加对人、社会、自然的认知。学习更重要的是学思考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我们走进世界,走进生命的内部,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能做到从小到及其微观,大到及其宏观的思考,生命真实了,就能发现生命当中隐藏的宏大的、细微的诗意。
诗意是“自由”的。自由是生命对远方,对空间的求索,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也是生命的本能。自由靠什么?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四肢,哪怕我们的四肢再强壮,也不能够追求到自由,因为自由的空间和远方往往不是生命肉体所能达到的,它关乎我们思想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裴多菲有这样是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对于生命是除了生存的底线外最基本和最高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是被束缚的,那他不可能写出极致的,美好的诗篇。
诗意的第三个元素是“艺术”,也可以说是“美”。“美”是什么?美感是一种情怀、一种关切。每个人对美感的认知不一样,反应也不一样,所以一篇好的诗词需要我们反复去咀嚼。那我们怎么去欣赏一首诗歌?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是比喻,现代诗歌中的比喻往往超出人们的认知,比如海子说“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裤”,喻体和本体的距离被无限放大。艺术或者说美感是高于文化知识的,需要人们内心存在着美,否则对美的事物就会不以为然。
诗意的第四个元素是“爱”。沙克先生说,“爱”是一种胸怀和格局,你的爱有多大,你的诗歌就可以写得多大。你爱你的故乡,你能写出很美好的乡情诗;如果你爱的是全人类,你写的诗歌可能流芳百世。如果只爱自己的生命本身,这样的爱是无效的,爱应该是互相的。
沙克先生还有感情地为我们朗诵了《为海子的母亲读诗》,这是他最近在海子的故乡创作的写给海子母亲的诗歌《为海子的母亲读诗》:
深秋了草木一枯再枯
枯到这个村庄仅仅留下泥土
仅仅是泥土在守护着一条精瘦的河
辽阔云天,轻缓流动
不会去惊扰麦地下的生灵
丘陵和蔼,微起微伏
接过不同的落叶……海子的手
在缓冲的情绪中拍打着过去的背影
远方,挑着云霭和海绵
走进一位母亲
天天湿润的旷寂
空中的荒凉没有本质的改变
海子的麦地换成稻田
泥墙小屋的沙砾,凝成一串念珠
捻在无所祈求的秒针上
在风推深秋的每一年
请微笑,失去海子的母亲
你的小屋被无数的青春涂满花纹
请快乐,失去海子的村庄
你的泥土驻留了无数村外的心脏
沙克说,他在1988年写诗时,让“生命”、“自由”、“艺术”、“爱”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出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因为有了这几个字,才有了中国当代诗人——沙克。他也希望同学们抓住这几个元素,诗意地生活。
讲座最后,沙克先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并签名、合影留念。
作者:王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