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林讲堂】李成老师讲述“长征路上的海南人”的故事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0日下午4时30分,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李成老师应邀做客第二十二期衍林讲堂,为我校师生精彩讲述《长征路上的海南人》。
讲座伊始,李成老师说,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在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队伍里,至少有8位海南人的身影,他们是张云逸(1955年授大将军衔)、周士第(1955年授上将军衔)、庄田(1955年授中将军衔)、谢飞、符确坚(1955年授少将军衔)、云广英、林青、陈铣。这八位海南儿女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红军长征的精神仍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李成老师在讲座中生动地讲述了八位海南籍红军老战士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琼崖革命儿女的缅怀与崇敬。李成老师说,红军开始长征时,张云逸在红八军协助指挥部队,不久即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进入贵州境内后,“乌江天险”阻挡了红军的去路。中革军委将架桥协助部队渡河的重任交了张云逸,他领导工兵营用竹筏和门板架成横跨乌江的浮桥,立下赫赫功劳,最终保证了中央红军强渡乌江的胜利。
在山谷狭窄,河水湍急的白龙江,周士第不小心跌进了滚滚江水。大家都以为周士第不可能生还了。没想到,他在江水里翻滚了几里路,竟然又爬上岸,追上了部队,回到战友们面前。原来,落入江水后,惊涛骇浪一次次将周士第托起,又一次次打下。他当时并不惊慌,与恶流搏斗,边游还边想,如果发现反动民团,就钻入水中潜泳,过一会儿再仰泳露出水面换气,再钻入水中向前游,这样就可以对付敌人的射击了。一个拐弯时,他拼命抓住岸上的石头,猛一用力,就爬了上岸。在家乡琼海练就的好水性,让他再一次死里逃生。
最困难的时刻,庄田的指挥才华“救”了自己一命。那一次,庄田随红五军团过雪山,由于长期作战,庄田腿部受伤严重已经不能行走。由于行军困难,许多无法行走的官兵都被留下,庄田也跟军团长董振堂表示自己不愿拖累部队。董振堂说:“谁都能扔下,庄田不能扔。他会打仗。”硬是叫人抬他过山。

在参加长征的海南人中,谢飞是唯一的女性,也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三十名女战士之一,当时她21岁,叫谢琼香,大家亲切地称她“阿香”。
对于谢飞来说,最艰苦的是过大渡河那一段路。那几天,谢飞病了,天天发高烧,嘴唇泛起白泡,浑身无力,头晕目眩。但她咬着牙,拄着拐棍,紧跟着队伍。好不容易来到了泸定桥头,一看,不禁头昏眼花,浑身发冷,双腿颤抖:只见脚下万丈急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被急流吞没卷走。而这时候大部队已经过桥,留下照顾她的小战士也是自顾不暇,谢飞凭着惊人的毅力,咬紧牙关,闭上双眼,坐在临时铺的桥板上,双手紧紧抓住铁索,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一百多米的铁索桥,她用了半个多小时才艰难地挪了过去。
在过草地前,粮食异常紧缺,有时肚子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有一天,谢飞和两位女红军在藏民的牲口圈的粪堆上意外地发现许多麦粒,大概是牲口吃了没消化的,上面还有一些蛆虫在爬。她们马上跑过去,在粪堆上扒来扒去寻找麦粒,一阵阵臭气熏得她们直皱眉头,可是谁也顾不得了。不长时间,就捡了两三斤,然后拿到河边一遍遍冲洗,再放到锅里去炒,麦粒渐渐散发出香喷喷的气息。

一个出生在偏远海岛上的农村女孩,13岁投身革命,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谢飞不愧是海南人民的骄傲。讲座最后,李成老师播放了采访谢飞老人的录音,老人话音爽朗。她说她走路很快,她这双腿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语中透着自豪。
80年前的万里长征,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用勇敢无畏的牺牲保卫着革命的火种。他们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激励着今天的人们!

作者: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