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林讲堂】抹不掉的记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
踏着金秋的脚步,伴随着稻谷飘香的秋天的喜庆,海南中学迎来新的学年。2016年8月31日晚,同学们还来不及诉说彼此的假日时光,就已经早早坐在衍林堂一楼报告厅里,等待着新学期的第一场衍林讲堂报告会的开始。衍林讲堂在新学期的第一个夜晚,用一场精彩的讲座来开始我们的新学期,新征程。
晚上八时许,南侨机工后代陈达娅女士为我校百余师生讲诉“抹不掉的记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一同随行的来宾还有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拿督林秋雅女士、南洋商报资深媒体人符树存先生,海南日报海南周刊主编梁昆女士,我校吉万松副校长热情接待了到访的来宾。
讲座首先由一段介绍南侨机工的记录片展开。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1939年2月至9月,侨居在南洋的3200多名华侨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在南侨筹赈总会陈嘉庚的号召下,从南洋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亡的一群爱国青年。在这3000余名的南侨机工中,祖籍来自海南的机工有近1000余人。当曾经的黑白照片一张一张从屏幕中显现,南侨机工们眼神中的那份回国抗战的坚定,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时也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炮火纷飞的年代。
简短的视频介绍后,陈达娅女士首先深入的为大家讲诉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历史根源。华侨是人们对于定居在国外的中国侨民的统称。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人口达870万人,而95%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亚洲一带(以南洋为主)。随着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华文教育不断兴起,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激励下,海外广大华侨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中。1938年10月,广州失守。1939年日寇实行全面封锁政策。而连通云南和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了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唯一运输大动脉。抗战时期,国内缺少车辆,更缺少驾驶和修理车辆的技术人员,为了让后方物资能够及时运输到战事的第一线,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招募3000余名卡车驾驶和维修人员回国投身抗战。在长达1146公里滇缅公路上,共有1800余名的机工将他们的热血撒在了这片红土地,他们用生命保障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讲到动情之处,陈达娅女士眼中不时泛起泪水,也让在座的全体同学老师深受感染,掌声彼此起伏。
为了让大家感受南侨机工当时心中的“只有国家,没有小家”的家国情怀,陈达娅女士为大家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星州高级工程师,为了保家救国,他放弃新加坡高昂的收入,全副武装,带着10余名海南籍侨工前往缅甸仰光每天装配新车,从每天可以装配四辆新车到每天可以装配六辆。日寇为了阻断滇缅公路的运行,用飞机炸毁了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而他们仅仅用时三天144个汽油桶扎成浮筏桥保证公路的运行。第二个故事是南侨机工中的“花木兰”---李月美,为了能够顺利报名回国,投身到抗日事业。于是女扮男装,参与到机工运输队伍中,直到在一次严重的车祸入院治疗方知女性,何香凝为此题字“巾帼英雄”。第三个故事是陈达娅女士已故父亲陈昭藻的故事,陈达娅女士的父亲在新加坡报名时39岁,为了能够顺利报名回国将自己的年龄为32岁,同时将年仅十岁未满的女儿达托人带回家乡海南,直至去世,父女未曾相见。
陈达娅女士动情的说道,在1939年——1942年这4年里,南侨机工抢运军需50万吨,运送十万远征军,牺牲近一千八百人。为了让这段曾经一度尘封的历史,重拾记忆。她积极奔走,深入研究南侨机工这段历史。她长年奔走于滇缅公路,寻找历史的见证者,奔波于各地档案馆,从泛黄的档案中,去完善南侨机工们的故事。同时她还创作了《南侨颂》为世人展示这段历史中机工的家国情怀。讲座尾声,陈达娅女士总结到,每个机工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他们的精神及人文价值将给人类以启迪。此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份掌声不仅送给陈达娅女士,更是送给那些年在滇缅公路中默默付出,甚至奉献出生命的机工们。
最后,陈达娅女士和我校师生进行了热情的互动,海中学子问题有深度,有想法,给陈达娅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陈达娅女士,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女士,为我校赠送一本《侨与桥》,并预祝我校发展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