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莫砺锋教授做客衍林讲堂
2016年5月25日下午,我校特邀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莫砺锋教授做客第十五期衍林讲堂,为海中师生精彩讲述《唐宋诗词与我们》。
讲座伊始,莫砺锋教授说道,汉语汉字的最大特点是简洁。联合国文件的六种语言版本中,中文版的最薄。如何言简意赅?多用唐诗宋词。汉字的最优美的文本,如果把汪曾祺的《受戒》翻译成英语,其中的四处对联如何翻译?入声、平平仄仄的汉字美感用英文是无法体现的。曾经有人问艾青:什么是诗?艾青说,诗就是文学中的文学。我们可以模仿艾青的话来说,唐宋诗词,就是诗歌中的诗歌。它简洁、优美,充分地发挥了汉语汉字所蕴含的审美潜能。
唐宋的诗词作品距离我们最远的有1400年了,最近的也有800年,而唐诗宋词的读者数量远超过现代诗的读者。相隔的年代这么久远,为什么至今为止还有生命力?这就在于它具有现代价值。唐诗宋词对人生境界、情操的熏陶和启发不可小觑。
莫教授认为,中国的古诗词和西方的诗歌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可以见得,欧洲的诗歌不是以抒情为主,《理想国》驱逐诗人,把诗人排除在理想国之外。柏拉图认为,人是不应该写诗的,即便要写,也只能写歌颂神灵的诗,诗歌不应该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关系。而中国古诗词则推崇“诗言志”“诗缘情”。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提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因此中国的古诗词写的是人的喜怒哀乐,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古诗词中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丑恶的批判,对爱情友情的追求亘古不变。这些作品仿佛就是现代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为我们而写的,仿佛就是代替我们来抒写内心情思的。
现代诗人写作或许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发表获奖或得到领导的赏识。而古人写诗词目的纯粹,主要是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一流的人品才会产生一流的作品。中国古代凡是传颂千古的作品,其作者必是高尚的人,有着纯正趣味和正确人生观的人。这些人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永恒的价值。
唐诗宋词传递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今人的生活忙忙碌碌焦躁不安,而古人生活潇洒悠闲从容,虽然物质生活比不上今天,但他们的幸福感远远超过了我们。不如让我们放慢生活节奏,看看春花秋月,听听春鸟秋蝉。李白有一回在花丛中摆一壶美酒,自斟自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生活的愉悦感。唐诗宋词教会我们怎么生活,古人的生活态度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
唐诗宋词是我们人生的教科书。
唐代诗人中,莫教授最爱杜甫。在讲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莫教授不禁动情的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一次刮大风,自己所住的茅屋不是被卷“三重茅”,而是“全部茅”,遭遇比杜甫更为悲惨。当莫教授夜卧其中,虽寒意袭人,然仰望星空璀璨,莫教授仿佛听到杜甫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艰辛的知青生活使得莫教授对杜甫诗歌的意境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深切体味。
杜甫的1465首诗歌,艺术上精益求精炉火纯青,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传递了传统文化核心的正能量——儒家学说的“仁爱”精神。儒家学说的根本精神是仁爱思想,儒家认为仁爱之心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只要培育好,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仁爱思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部杜诗,其基调就是这种精神。杜甫生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时代的疾风骤雨在他心中引起了情感的巨大波澜,他用诗笔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
杜甫的诗歌在审美的基础上,蕴含价值观的影响,如春风化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杜诗,可以熏陶精神,提升人格境界。
有例为证:南宋末年,文天祥被蒙元俘虏,押送到燕京以后,关在狱中三年,三年始终不屈,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他在燕京狱中这三年过程中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皇帝都已经投降了,太后都已经投降了,家人都失散了,南宋已经灭亡了,他为什么还要在那里维护民族的尊严坚守民族的气节?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中写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意思是,我在一个刮着大风的屋檐下面,就是在监狱里面,展开一本书本来读,古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我。这个古人的著作就是杜诗。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写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诗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新的诗,写了二百首,都是五言绝句。可见一部杜诗就是支撑文天祥的一个精神源泉,一部杜诗也是文天祥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
莫教授认为,苏东坡是个天才。相传在苏东坡诞生的晚上,四川眉山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枯死。古人相信一个灵秀的人物,天地山川的灵气都凝聚在他身上,他生下来,山川的灵气被他吸取了,所以,草木枯死。66年以后苏东坡在江苏常州去世,北宋又有传说,他过世那天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全部返青了,这样的一个天才人物,天地山川的灵气都凝聚在他身上。
在苏东坡45岁那年,他在两个差役的押解下前往黄州。这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落差,巨大的打击。因为他年纪轻轻考上了进士,后来又考上了制科做了官,一路春风得意。人到中年突然变成了囚犯,变成了罪犯被流放。在黄州,苏东坡不仅在政治上遭到严重的打击,处境险恶,而且在经济上也陷入了困境。根据北宋的制度,被流放的犯官没有薪水,只有菲薄的生活费。所以,苏东坡到黄州的第二年就开荒种地养家糊口。当年黄州的官府把黄州城东边山坡上的一块荒地借给苏轼开垦,又盖了几间房子,苏轼自己就起了一个号叫做东坡居士。因为荒地贫瘠收成欠佳,朋友们便劝东坡把细软卖掉,去买一块肥沃的地。在沙湖的小村庄里有一块水田要出售,劝他去相田。苏轼47岁那年的三月初七,他在两个朋友的陪同下去相田。途中遇到风雨,于是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风雨写的仅仅是苏轼到沙湖相田偶然碰到的那场风雨么?当然不是。它实际上写的是人生途中的风风雨雨。苏轼不但沉着坚定地走完了十年逆境,他还把逆境变成了顺境。在十年逆境中他有进步、有创造、有光辉的人生成果。黄州时期是苏东坡的书法艺术大有长进的时期,黄州时期也是苏东坡的词突飞猛进的时期,在海南岛的儋州他写了三本诗词著作和三本学术著作。他所写作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人生观的意义,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作用。普通人一生中总会碰到困难、挫折,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规避困难,而在于我们处于这种境遇时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只要你淡然,只要你从容,只要你坚持,任何风雨都可以过去。当我们处于人生的逆境时,东坡居士就给我们提供了光辉的榜样。
读诗的终极境界是读人,在文字中了解诗人的生活,倾听他的心声,明白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唐诗宋词中的优秀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人生的教科书。古典诗词篇幅不长,容易背诵。希望同学们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篇目,应扩大阅读量。这些千古佳作将永远是你们的精神财富,是人生的指南。
讲座结束后,莫砺锋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并签名赠书留念。
文/杨晓丹 图/兰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