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林讲堂】勤奋进取,发奋成才:唐毅博士讲授航天知识
“美国计划2030年载人登陆火星,中国有没有可能抢先美国登陆?”“日本的H2B火箭已经飞了好几年,而我们的长征五号在今年底才能实现首飞,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航天技术落后于日本?”2016年4月6日下午科学馆二楼会议室第六期“衍林讲堂”的现场,同学们正在认真而饶有兴趣地聆听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唐毅博士《理解航天——航天知识入门》的主题讲座。
唐毅博士借助大量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全面详细、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太空”、“航天”、“航天技术”、“航天器技术”、“航天测控技术”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运载火箭及国内外航天器的相关知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及军事意义、文昌发射场概况等许多同学们感兴趣的科学知识。
聆听唐毅博士的讲座,同学们了解到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前苏联的“东方”1号飞船,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它由两个舱组成,上面的是密封载人舱,又称航天员座舱。舱内设有能保障航天员生活的供水、供汽的生命保障系统,以及控制飞船姿态的姿态控制系统、测量飞船飞行轨道的信标系统,着陆用的降落伞回收系统和应急救生用的弹射座椅系统。另一个舱是设备舱。设备舱内有使载人舱脱离飞行轨道而返回地面的制动火箭系统,供应电能的电池、储气的气瓶、喷嘴等系统。讲座中,唐博士还与同学们一道畅谈了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从两弹研发的圆满成功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载人航天从1992年列入国家计划到1999年“神舟一号”顺利升空,首次实现天地往返,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到2008年“神州七号”遨游太空,中国航天员走出飞船舱门迈出第一步,这些里程碑见证了中国航天技术辉煌的发展历程。唐博士介绍,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成为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毅博士与同学们一起展望中国2050年前的航天计划,令在场聆听的同学不由得心生向往:2017年左右发射嫦娥五号;2018年左右实现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左右发射行星科学实验室,开展行星就地探测;北斗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天宫空间站建设完毕;首次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0吨的重型火箭;2020年之前发射量子通讯实验卫星、研究暗物质、暗能量的卫星以及科学实验的卫星等;每年发射两到三颗科学卫星,进入空间科学大国行列;初步实现人在太空长期生存保障;2025年左右实现火星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发射“白千瓦级核反应堆试验星”,进行在轨演示验证,掌握超大功率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技术;2030左右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登月;2033年左右实施第一次火星采样返回;2035年左右实现木星以远的行星、卫星及小天体探测;2040年左右建立首个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205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陆火星;深空探测器可到达太阳系边缘。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同学们获益匪浅。同学们惊讶于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中,许多同学走到讲台上,兴趣盎然地与唐毅博士探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同学们的提问,唐博士耐心倾听,详细解答。
少年强则国强。唐毅博士勉励同学们,为了实现祖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务必要勤奋进取,发奋成才!
讲座开始前,马向阳校长、吉万松副校长在衍林堂亲切会见了唐毅博士以及另外一位做客“衍林讲堂”的李德雄校友。
作者:文/周艳华 图/吴爱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