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林讲堂】著名作家韩少功畅谈经典的形成与阅读
2016年3月23日下午,著名作家韩少功做客海南中学《衍林讲堂》,给海中师生精彩讲述《经典的形成与阅读》。
韩少功先生首先谈论了检验经典的标准。韩少功先生说,作品的发行量、作品的规模和长度都不是衡量经典的标准。
韩少功认为,经典最重要的“弹性”标准,一是创造性,二是价值含量高。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人是庸才,第三个人是蠢才。创造性即原创性( original),比如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把人、动物、神糅合一起,塑造一组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original。如今的神话、玄幻、穿越小说都是在《西游记》的影响下创作的。
价值含量高即作品体现了真、善、美。经典的作品应表现人类崇高的精神、美好的思想和情感,又具备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近一百年来在知识界、文化界备受追捧的鲁迅先生,虽然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艰涩枯燥,但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定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见。鲁迅先生拥有独立的人格,既不左也不右,腹背受敌,侧着身子作战。他同情民众,但不美化民众,他对民众的毛病看得一清二楚,但依然抱着宽容和慈悲来面对世界,在这一点上同辈和后辈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先生都不会是畅销作家,但其标杆性的地位无法抹杀。
韩少功先生提及了两部赫赫有名的作品,《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他说,《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对潜意识的发掘和表现是空前的创举,至于是否好读另当别论,而一部作品在某一指标上有出色的表现即是不平凡的。在各个指标上达到优秀的全能型选手是可遇难求。文学与理工科不一样,没有全球性、全民族的共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对《红楼梦》的解读,毛泽东说《红楼梦》表现了阶级斗争,有人说是爱情小说love story,有人说表现了色空的佛家理念。
因此说,衡量经典的标准是弹性的,我们只能尽可能求得较大的公约数。
接着,韩少功先生阐述了经典的形成过程。韩少功先生说,定义、确认、传播经典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某位作家的作品被选入教科书,那么这位作家就跨过了经典的门槛或成为候选人。每个国家在形成国语,建立基本体制的时代,通常会抓教育、抓教材,而被选入教材的作家和作品则幸运地成为了经典。例如法国法兰西民族形成之时,一大批被选入法文国民教材的作家,成为了法兰西民族文化传承的经典。还有中文系学生耳熟能详的,巴金、矛盾、鲁迅、郭沫若、老舍、曹禺、丁玲、沈从文等一批作家,他们的影响力都得益于被选入国民语文教材。
韩少功先生说,在经典化的过程中,有两大力量相互制衡。
一是加法。
多种社会力量在构建经典、推动经典化。如政治力量。孔夫子在当世不是经典,他穷困潦倒,到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而到了汉代,新的国家统治集团出于政治目的, 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还有商业力量,如商业集团炒作推动等。
最重要的是知识界的力量,经典需要教材、纸媒、口传形成口碑和舆论。知识分子是最重要的投票者,他们决定了一个作品或一个作家能否成为经典。比如《红楼梦》是文人推出的经典,唯有知识分子才能感受到大观园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二是减法。
“减法”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广大读者对作品的思想、艺术严格要求,过滤、淘汰“假经典”的无形力量。时间把许多在一时一地,因特殊原因和力量上下其手建构的经典做减法。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党和人民政府动用了巨大的宣传舆论和行政资源把八大样板戏打造成最好的文艺作品,力图经典化,而如今《奇袭白虎团》《海港》等许多作品都无人问津了。
思想艺术才是硬道理。读者是无情的,时间是无情的,这个减法大师严格地筛选所有红极一时的、畅销的、获奖的作品,一批批淘汰,让它们离开读者的视野。韩少功先生提议,一个作品应等十年之后再讨论,再参评。文艺作品高下之分,十年之后,水落石出。
加法的建构,减法的筛选,二者的互动使得经典化永远处于多变、动态的过程中。现今的文学史不是定论,不是最终的句号。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宗教、民族、文明的差异等因素也参与“经典化”和“去经典化”的过程中。如伊斯兰文化的“阿凡提”是个智慧的文学经典形象,而基督教世界对此未敢苟同。
韩少功先生说,我们既不能当虚无主义者,认为经典没有意义,All is nothing。也不要认为经典是一成不变的,来自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防止偏激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把握“经典化”和“去经典化”的动态变化。
最后,韩少功先生与大家分享经典的阅读。
韩少功先生把读书比作饮食。零食可以吃,但主粮要精,要优。对此韩少功先生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不暴食。
不要贪多、过量。古希腊人认为一年看一场戏最好。不加选择和节制地接受大量的文学作品,自己就变成庞杂信息的垃圾桶。阅读讲究节奏和节制。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应预留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否则将变成信息的奴隶。
二是不偏食。
韩少功提及自己在任职海南作协主席期间,培训青年作家学习经济、文化人类学、交响乐、方言词汇。文科生需要广博的知识,不要只读诗歌、小说,还应读读文史哲,读科普,学习科学知识。
三是不错食。
对文艺作品要有选择。在实体书店和网络上,70%的作品是泡沫和垃圾。笼统地追求开卷有益会误食泡沫和垃圾。此外,还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不同条件和任务目标对经典作品进行恰当搭配和组合。
四是多运动以消食。
“运动”即实践。韩少功先生建议文科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学习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才能真正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推陈出新。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即知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识的成果。知与行有机结合,才能成为优秀的读书人。
讲座结束后,韩少功先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并签名赠书留念。
请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关注海中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