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某机关招聘,“研究生学历月薪三千”好刺眼
8月11日,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官网上发布了《海口市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25年公开招聘临时聘用人员的公告》(见下图)。近几日这一公告以各种形式在坊间流传,主要是其中的“研究生学历3000元/月”太刺眼了。

根据上述公告,海口市龙华区发改委招聘临时聘用的办事员1人,其月薪标准(含个人缴纳五险一金)为:大学本科学历2700元/月,研究生学历3000元/月。
此事也被媒体所关注,根据媒体报道,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说,这办事员的薪资基本上是固定的,不会逐年提升,如果想要有编制则仍需通过事业单位考试。
而其实这样的待遇也不光是发改委,据新闻报道,龙华区水务局、龙华区资金与资产服务中心等发布的招聘临时聘用人员的公告中,对学历要求和薪酬待遇有相同规定,即“大学本科学历2700元/月,研究生学历3000元/月”。
在海口生活的人都知道,龙华区算是海口市最“富裕”的区。从数据上看,龙华区的城镇化率高达92.12%、人口密度达2781人每平方公里,这些在海口市四个行政区中排名第一,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作为海口市“最富”的一个区的行政部门,以月薪三千招聘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这事简直是在呼应网络上喧嚣多年的“月薪3000”这个梗。
一、月薪3000不低了?
海口市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为2010元/月,也就是说,月薪2700、3000元是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
笔者也翻阅了一下海口市其他行政区的类似招聘,发现薪资待遇也都差不多。
这样看起来,政府临聘人员月薪3000左右应该是经过有关部门核定,并且必须要遵照执行的。
根据政府网站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海口市住户调查主要收支数据”,海口市民的工资性收入是人均17322元,即人均每月2887元工资。
也就是说,海口市民的普遍工资确实很低!月薪3000元已经比人均工资收入稍高!看来在海口“月薪3000”这个梗恰如其分!

但,也就是在这份数据里,海口市民2025年上半年人均消费18081元,即每月消费3013.5元!——也就是说,月薪3000也好、平均工资收入2887元也好,都低于平均支出,这算是“入不敷出”吧!
二、另一套数据
根据海南省统计局官方数据:2024年,海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7433元(平均月薪9786元),比上年增加2861元,名义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99元(平均月薪5441元),比上年减少760元,名义下降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
从这个数据看,非私营单位去年薪资提升,而私营单位下降,差距明显拉开,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非私营单位的55.6%!
这一套“平均工资”的数据,是针对法人单位进行的统计,不包括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寺庙、宗教场所、协会、学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虽然有人员但没有工资发放行为的单位,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也不在统计范围内。也就是说,“平均工资”并非针对全社会就业人员的统计!
所以,“平均工资”的统计与上述的“住户”调查数据是有较大不同的!
相比之下,“平均工资”与政府决策及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非常重要:“平均工资”可作为征缴和支付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及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作为赔偿制度的基础数据,是政府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制定税收起征点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比如,当前海口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下限为4878.6元,这4878.6元是怎么定的?其实就是2024年海南全省全口径月平均工资的60%!
海口市住户调查中的平均每月工资性收入仅为2887元,但依据“平均工资”所确定的缴纳社保的基数下限却高达4878.6元!——说句题外话,深圳市的社保缴纳基数下限一直比海口低,现在是4492元。
以海口最低基数4878.6元为例,职工和单位需按以下比例分担费用:
1.养老保险:单位16%(780.58元),个人8%(390.29元)。
2.基本医疗保险:单位8.5%(414.68元),个人2%(97.57元)。
3.失业保险:单位0.5%(24.39元),个人0.5%(24.39元)。
4.工伤保险:单位费率0.075%-1.5%(按行业风险浮动),个人不缴费。
所以,职工个人每月最低应缴纳512.25元。
龙华区的临聘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办事员月薪3000,在扣除512.25元社保之后,再扣除100多元的住房公积金,到手的钱大概是2380元左右。
三、数据的数据
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24110元,海南略低于全国平均。
2024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9476元,海南仍然略低于全国平均。
但,由于各省市区之间差别较大,所以其实海南省的平均工资排位是不低的。
比如2023年31个省市区的平均工资数据中,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海南省排名第十,城镇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排名第九(比2022年的第七名略有下降)。

如果单纯从上表的数据来看,海南省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属于上游。
但,海南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往往又是下游水平;如果从简单的观感来看,实在难以想象说海南的平均工资高于重庆和山东。
这可能是数据统计口径问题导致的。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海南社会运行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用工的社保成本甚至高于广东发达地区。
仅从上文所说的“招聘”一事来看,就显得相当割裂。
四、低薪陷阱
退一万步说,假如海南省统计局出炉的“平均工资”就是非常准确的,那么,政府作为雇主,聘请临时工作人员时,是否应该以达到或超过平均工资为标准?
从制度设计层面看,临聘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实行"双轨制"管理确有其合理性——通过差异化待遇控制财政支出,同时避免编制膨胀。但,这种薪资水平会不会形成“低薪陷阱”?——既无法吸引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又可能导致在职人员通过兼职等方式弥补收入缺口,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也可能招徕富裕家庭的子弟混日子、混关系、混资历。
笔者就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岗位,既需要人来干活,又只需要给这么点工资?如果说工作特别容易、很一般,那何必还特别提什么研究生?如果说工作比较难,那这样的薪资真能招来合适的人吗?
又或者,这样的岗位是不是会有灵活的、很不错的奖金和补贴?以隐性方式弥补工资上的不足?
五、人才评价体系的错位
此次争议中,研究生与本科生300元/月的薪资差额也成为舆论焦点。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岗位工作内容可能无需高学历支撑,设置学历门槛更多是出于“优中选优”的考虑。但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实则暴露出人才评价体系的双重标准——既要求应聘者具备更高学历,又不愿为学历支付对应成本。
对比海南省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7433元,研究生学历的临聘人员年薪仅3.6万元,不足前者的三分之一。这本质上是对高学历人才的市场价值忽视。
人才评价体系的错位,还体现在职业发展路径的缺失。根据新闻报道,该临聘人员虽可“长期工作”,但薪资固定且无晋升通道,这种“死工资”制度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咱们的公共部门就这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吗?试问,如此做法如何能激励工作人员进步呢?
在不久的过去,海南省曾有“百万人才进海南”的计划,该计划对“人才”的起步条件是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当时计划在2018年-2025年7年间,引进100万人才进海南,并且拟定了分等级的奖励、创业贷款支持、可落户、购房指标、人才公寓、家属补贴、子女教育配套、医疗保障等等方面的政策。
而吸引人才是需要实打实地肯定其市场价值的!政府招聘的“月薪三千”甚至“月薪两千”是真的够刺眼,可能一些人才们看到之后都“心有戚戚焉”了吧?
结语
一边是研究生学历月薪三千,一边是全国排名前十的优秀的“平均工资”;一边是住户调查数据所体现的“入不敷出”,一边是比深圳还高的社保缴纳基数。总感觉很不匹配、很“拧巴”。
作者:老痛(黄循鑫)
2025.8.19 于 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