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小学纷纷“挂靠”名校,效果会好吗?
暑假到了,意味着中小学新的一轮招生开始了。近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形起势”,作为其核心城市的海口迎来了大发展,常住人口逐年增长,由此,中小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备受关注。
近日,网上讨论很热闹的有两件事:一是海口市苍西小学更名为“海口市海燕小学苍西学校”;二是海口市长彤学校即将更名为“海南华侨中学长彤学校”。因为他们都“挂靠”上了名校。

海口市海燕小学前身为南海舰队航空兵子弟小学,始建于1960年,1972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十多年来,该校办学成绩斐然,在全市约150所公办小学校中名列前茅,成为市民心中的“名校”。在2024年5月,就在海燕小学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之前、公布招生划片之后,由于其附近住宅小区未能划入招生范围而引发居民不满。现如今,海燕小学以类似合并的方式进行了扩大,覆盖的居民区就多了。
而此外,在网上流传的一份文件显示,位于原本较偏的海口市长彤学校即将更名为海南华侨中学长彤学校,引发了更大的关注。

海南华侨中学是海口市属的重点名校,拥有海秀路高中部和西海岸初中部两个校区,共占地360余亩。而同时还有海南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新埠岛分校、观澜湖学校(现已更名为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等。同时,成立了海南华侨中学教育集团,其成员校有海口市海联中学、海口市龙桥学校;还成立了海南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教育集团,其成员学校包括海口市第七中学、海口第九中学海甸学校以及海口市东营中学等。
以前海口市有名的海口市第九小学,先后设立了滨海校区、西海岸校区(后来又整合为“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美丽沙分校,成立了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教育集团,其成员校有海口市琼华小学、海口市龙华小学城南校区;有名的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也有海府校区和海甸校区,同时成立了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教育集团,其成员校有海口市新埠中心小学、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中心小学;有名的海口英才小学也设立了滨江分校,同时成立了海口市英才小学教育集团,其成员校有海口市第三十四小学、海口市演丰镇中心小学……
有名的海口市第九中学也并了原来的沿江中学,命名为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
此外,海口市还引进合作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实验学校、上海世外附属海口学校、北大附中海口学校等,其中人大附中海口学校除了在市中心有本部之外,还在原海口市秀英区长德学校的校址上设立了西校区。
这种开设分校、集团化或者合作办学等方式在海南全省也已经常见。省属中学中的海南中学,除了府城本校之外,先后建成了澄迈县的美伦校区和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江东校区。私立名校“海口中学”也到三亚市设立了“三亚中学”……
乍一看会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但用官方的话说是:“一把火”点亮优质均衡路,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区域协同体、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实现一所优质学校和N所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辐射。(下图为7月11日《中国教育报》上海口教育局局长赵金铃同志的署名文章截图)

从普通市民的角度看,看上去好多学校都跟“名校”有了关联;而作为主管部门,确实也是希望“优质学校遍地开花”。
这样做的效果会好吗?
目前,海口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64所(含幼儿园、小学教学点),在校生54.31万人,专任教师3.7万人。上述的这种多维互动、构建“1+N”帮扶的机制,理论上确实是能带动乡村及薄弱学校发展的。——也就是说,这并非是简单的“挂靠”,而是更深层次的改变与提升。方向和道路看起来是没问题的,所需要的,只是时间。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更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很好地打破家长的“名校执念”。
在今年5月某日,笔者在海口东站就看到了两个楼盘的广告,不约而同地都在打学校牌。

因为划片区上学,学校配套就成为了房地产销售中极为重要的要素。
关于各个学校改名、片区划分的事情,房产商、房产中介、房产营销号就成为了极热心的传播者。
其根本原因就是家长们的“名校执念”。
这种“名校执念”确实也是可以被“利用”的。比如在早些年,位于澄迈老城的生态软件园,里头的企业招工不太容易,毕竟相比之海口来说,那边有点偏。但是笔者去年在那边走访的时候,有企业主说,因为老城那边有了不少好学校后,招工就变得容易了。因为有不少外地过来“陪读”的家长们愿意就近工作。
确实,解决孩子们的就读问题,才能让家长们安心就业。一张安稳的课桌,托起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也托住了父母奋斗的安心与希望。
海口市乃至海南省这些年持续不断地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其投入相当巨大,其成效也非常好,预计也会越来越好!
老痛(黄循鑫)
2025.7.11 海口·紫贝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