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娱乐航母”到城市记忆符号
在海口龙昆南路与红城湖路交汇处,一栋黄色外立面的四层建筑静默矗立。褪色的"中国城"字样镶嵌在门楣上方,玻璃幕墙折射着现代都市的光影,与楼前斑驳的水泥地面形成强烈反差。这座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犹如一本摊开的城市发展史,记录着海南特区建设的狂飙突进与时代阵痛。
一、辉煌往昔:引领海南夜生活的璀璨明珠
(1)亚洲娱乐地标崛起
1993 年,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热潮中,海口龙昆南路见证了一座传奇建筑的诞生 —— 中国城。彼时,海南的发展势头迅猛,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兴起,中国城的出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海南的夜生活。
这座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庞大建筑,营业面积高达 4.7 万平方米,号称当时全亚洲最大的娱乐中心。其设计风格大气磅礴,从底层贯穿到顶层的巨大中庭,仿佛是这座娱乐宫殿的主动脉,气派非凡;悬空的全透明玻璃舞台,宛如一颗闪耀的宝石,镶嵌在这座建筑之中,时尚奢华。内部装饰更是美轮美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极致的奢华与品味。仅二楼半层楼的夜总会,装修费用就高达 6000 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人惊叹不已。
中国城开业后,迅速成为海口的地标性建筑,“到北京登长城,到海南逛中国城” 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它不仅是一个娱乐场所,更是海南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体验。
(2)纸醉金迷的奢华时代

当时正值海南房地产泡沫顶峰,来中国城消费的客人挥金如土。停车场里停满了数百辆豪车,这些豪车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繁荣的见证。仅夜总会每晚的营业收入就达 50 万元,一瓶 2 至 3 万元的洋酒每晚能开数十瓶。这种奢华的消费场景,让全世界各大洋酒商看到了商机,纷纷将华南办事处迁至海口,中国城也因此成为了洋酒商们的必争之地。
(3)文化演艺的摇篮
中国城不仅是一个娱乐和消费的场所,更是海南旅游演艺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演艺作品,为海南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首个大型民族风情舞蹈《天涯行》在这里排练上演,一演就是近 900 场。这部作品将海南的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通过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其导演彭煜翔,后来还执导过海南原创舞剧《黄道婆》和歌舞诗《海南岛》,他在中国城的这段经历,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天涯行》,中国城还上演过泰国风情歌舞、法国红磨坊舞蹈等大型演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那英、刀郎等著名歌手也曾在此驻唱,他们的精彩演出,吸引了无数粉丝前来观看。
二、盛极而衰:泡沫经济的历史回响
(1)行业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95 年,对于海南中国城而言,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城的赌场被查,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中国城的赌博业务异常火爆,据内部人士透露,赌博机每月的营收超过千万元,成为中国城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然而,这种违法经营的背后,是行业乱象的丛生。
赌博机的泛滥,吸引了大量赌徒,使得中国城的治安状况急剧恶化。十年间,这里发生了恶性案件 30 余起,斗殴、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在暴利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与赌场经营者勾结,共同谋取非法利益。这些恶性事件不仅给中国城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随着社会对赌博危害认识的加深,政府对赌博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1995 年的赌场查处行动,是政府对赌博行业进行整治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中国城的违法经营行为,也对整个海南的娱乐行业产生了警示作用。此后,政府加强了对娱乐场所的监管,加大了对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得中国城的赌博业务难以继续生存。
(2)十年消防隐患整改之路
繁华背后隐藏着惊人的火灾隐患。中国城整体工程未经消防验收便擅自投入使用,室内二次装修拆除防火卷帘,导致防火分区严重超标;各楼层内走廊未设自动报警和喷水灭火系统,功能厅存在装修材料易燃、安全疏散不符合要求、消火栓被圈占等诸多问题,消防指挥中心也缺乏对关键消防设施的自动控制功能。
1996 年,地下电子游艺厅占道经营被举报,中国城的重大火灾隐患逐渐浮出水面。但由于海口、琼山两市政府管辖权限的分歧,以及琼山市有关部门对中国城的 “关照”,消防隐患整改举步维艰。中国城产权方自恃对地方经济贡献大,对消防整改要求置若罔闻。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颁布,执法力度加强,中国城被查出三十多条火灾隐患。面对 670 万元的整改费用,经营业主试图 “拖” 字诀,仅做了部分象征性整改。此后,消防部门多次下达整改通知,甚至作出停产停业整改的行政处罚,却因政府批复边营业边整改而未能有效执行。
2003 年 1 月,原琼山市并入海口市,中国城的消防监督权转入海口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党委高度重视,考虑到 “非典” 和修路对经营的影响,认为停业整改正当其时。在市政府的支持下,2003 年 5 月 1 日,消防支队依法责令中国城停业整改。
整改期间,消防支队官兵还从内地请来消防专家现场论证。中国城制定整改方案后,经支队多次评估修改最终通过。历经十年漫长历程,中国城按规范要求设置了各类消防系统,拆除易可燃装修材料,清理消防安全通道,设置消防控制中心等。曾经的 “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终于摘下了沉重的牌子。
(3) 转型困境的时代困局
面对经济下行和行业监管的双重压力,中国城试图通过转型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 1998 年,中国城引入了旅游项目,希望借助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然而,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这些旅游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游客数量寥寥无几,难以支撑中国城的运营成本。
2003 年,中国城再次进行转型,将部分区域改造为拥有 600 间包房的 KTV。在当时,KTV 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城希望通过进入 KTV 市场,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然而,由于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KTV 业务也未能扭转中国城的颓势。包房的空置率居高不下,经营效益持续下滑,中国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2009 年,中国城又一次尝试转型,计划将其打造成为商业综合体。这一转型计划旨在整合多种商业业态,形成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然而,由于前期投资巨大,债务缠身,中国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据了解,中国城涉及的银行抵押贷款超过 5 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其在转型过程中步履维艰。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娱乐模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中国城在转型过程中,未能及时跟上消费习惯变迁的步伐,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2006 年,中国城最终全面停业,曾经辉煌一时的亚洲娱乐帝国,就此落下帷幕,成为了时代发展的牺牲品 。
(4)转型之路的艰难探索
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中国城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如今,中国城部分区域转型为房地产项目,如星悦居公寓。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外观看,中国城老建筑破败不堪,正面没有窗户,也没有玻璃幕墙,就像一座废弃的城堡。走进内部,更是一片狼藉,部分区域仍处于毛坯状态,地面坑洼不平,墙壁斑驳陆离。小区没有大门、没有围墙,保安亭形同虚设,任何人都可以长驱直入,安全隐患极大。
公寓楼的公共区域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个入口进去,公共区域还没有装修好,处于毛坯状态;另一个主入口虽然有了完工的大堂,但大堂里没有管理登记人员,门口到处堆放着装修材料,用木板支棱的简易过桥设备已经破烂不堪,地板砖也碎了一地。售楼处所说的引进希尔顿欢朋酒店的部分,很多房间和商铺还是毛坯状态,开业时间遥遥无期。
三、承载城市时代记忆的符号
对于老一辈海口人来说,中国城不仅是一个娱乐场所,更是他们青春记忆和梦想的载体。它见证了海南经济特区的潮起潮落,是海南娱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即便如今辉煌不再,其建筑依然透露出不凡的气势,吸引着人们驻足回忆。
中国城的兴衰,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让人们看到了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在它最辉煌的时期,中国城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来追逐梦想。许多歌手、舞者、演员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艺术生涯。那些充满激情的演出,那些欢呼与掌声,都成为了他们青春岁月中最美好的回忆。
除了娱乐和艺术,中国城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中国城代表着一种时尚、奢华的生活方式。人们在这里享受美食、欣赏演出、放松身心,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它不仅是一个消费场所,更是一个社交平台。它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和文化价值,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企业存亡成谜
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笔者查询到,截至2024年,海南伟图中国文化娱乐城集团有限公司状态为“存续”,但无实际经营痕迹,未查询到其在海南有建成或在建的大型文旅项目,可能已沦为“僵尸企业”,或仅用于资本运作。
结语
海南的“中国城”,从1990年代的纸醉金迷,到如今的悄无声息,背后是无数投机者的狂欢与退场。有的企业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有的仍在工商注册信息中“苟延残喘”。
这个曾经在海南地区声名远扬、辉煌一时的响亮名字,在往昔的岁月里,它宛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散发着无尽的光芒,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如今它已风光不再,繁华褪去,只留下略显沧桑的模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深深承载着海南一段独特而珍贵的历史和无数人的记忆。它从兴起走向繁荣,再到逐渐衰落的兴衰历程,犹如一面镜子。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又会有新的资本以“中国城”之名重返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