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书记”王文克
英才故事 第73期 作者:梨花雨 时间:2019-11-21
导读: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但对于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克来说,回家种红薯却成了他最大的荣耀。闯荡社会时从一个销售员开始做,后来放弃了城市优越条件返回故乡种地,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做到了全国闻名的地瓜村,年产值达到2个亿。他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地瓜书记”。
1 看好的事情当机立断去做
见到“地瓜书记”王文克是在周末的下午。他每个周末都会从澄迈来海口,一方面是早在2003年就在海口买房安家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常要在海口参加一些活动和会议。工作日的白天都在澄迈,晚上常会回海口,两地跑。那一张宽厚的脸庞,亲切的笑容,温文尔雅的谈吐举止,与他“地瓜书记”这一称号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太一样。
▲王文克
你难以想象,2003年就已经凭自己的本事在海口买房定居、有一份稳定收入和工作、发展前景也非常不错的王文克,会毅然决定放弃在省会城市海口的发展机会,回到家乡种地瓜。有人不理解,以为他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地瓜村一年产值2个亿
那时的王文克还不到30岁,正值事业的上升期。
2000年王文克从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先后干过旅游、IT、水电工程等各种行业;去过新疆一年,做钢筋水泥、水电材料的销售;在北京中关村呆过一年,做电脑销售;在广西、贵州也跑过一段时间。后来从北京回到海口,跟朋友一起合开了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在外面跑了7年,做销售的市场敏锐度,让他看出了更多有潜力的产品和自己需要沉淀的东西。
2007年,王文克在自己家乡,发现了一家日本企业在沙土村种植的地瓜品质非常好,据说这家企业当时在山东、安徽、浙江、广东、海南等几个省份都选了点来实验,种植他们培育的地瓜品种,在海南就有陵水、定安、澄迈三个地方,而最终只保留了澄迈桥头镇沙土村的基地。他们种植收获后不在国内销售,而是销往日本。原本沙土村里也种地瓜,也是远近闻名的地瓜村,但是日本企业改良的品种比沙土村原来的地瓜品质口感还要好很多。加上那年头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让王文克看到了商机。
加上这么好的产品就在自己家乡,对故乡的情怀也促使他坚定做出选择,回家种红薯!
用他自己的话说,“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一种追求”。只要是自己看好的事情,即使成功的机率不一定百分之百,也当机立断去做。就像7年的闯荡生涯中,每一次职业的选择,王文克都非常果断,这次回村种红薯也没有丝毫犹豫。
2 村民尝到了种地瓜的甜头
当年的沙土村,是名副其实的“沙土”村,遍地是沙土,公路不通,走路走一步退半步,一脚踩下去,脚后跟就往后滑,那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
专家考证后说,这里属于滨河冲积区,河沙地保水保肥都很差。整个村种植了三千多亩水稻,剩下就是仙人掌灌木丛、木麻黄,土质差导致种出来的水稻也比别的地方差。以前村里非常穷,社会治安也不好,外村女都不愿嫁到沙土村。
▲桥沙地瓜
王文克回到村里种地瓜,起初没有什么人支持。要打响第一枪,打开新局面,靠他一个人单干不行!于是,他提出,只要跟着他种地瓜,第一年零风险,亏了算他的,挣了大家分!最后拿下了200亩地,5个村民跟着他一起干了。
解决了土地和合伙人,他们还面临种苗和技术、销售市场零起步的问题。王文克认定的地瓜是日本企业在沙土村实验的品种,他们就通过日本的企业去拿这个种苗和技术,从日本进口过来。而对于销售市场,王文克信心满满,毕竟他六七年的经历都在做销售,拓展的渠道和门路都懂。
▲村前雕塑
第一年的200亩地,产量在40-50万斤。王文克对这个地瓜的品质非常有信心,认为只要吃过的复购率会非常高。当时当地大多数地瓜成本价是2毛钱,而桥沙地瓜产地成本价是8毛钱,王文克给他们的地瓜市场价定为4块钱一斤。凭借着对产品的信心,他们拿着煮熟的地瓜到海口的明珠广场、国贸、现代花园等地方去摆摊推销。做高端小区的推介,找政府、找企业的领导,做成农产品礼盒包装,以品尝或者送的方式拉回头客。尽管当时人们认为送地瓜不是很吉利,但吃过的人都觉得很好。王文克当时想的是,哪怕是亏,也要把市场打开,谁想吃就送!这一年不挣钱都可以。但实际上这一年下来,他们不仅没有亏,还净赚20万。
▲沙土村大多数人家盖起了四五十万元的小洋楼
村民们看到他们种地瓜挣到了钱,纷纷开始加入。从第一年种植面积200亩,第二年达到了1700亩。第三年增到2600亩……一直到如今的几万亩,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在王文克的带领下,挣到钱的农户现身说法,沙土村掀起了种地瓜的热潮。
▲插苗
沙土村的地瓜热也引起了澄迈县、桥头镇政府的重视,政府不遗余力支持沙土村的地瓜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从2010年开始,不仅每年举办“地瓜节”,还在省内外各大主流媒体持续推介桥沙地瓜品牌。小小的地瓜村和桥沙地瓜,不仅持续在海南本地各大媒体曝光,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发现之旅》《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各大中央媒体,品牌公信力大大提高,成了网红“地瓜村”和国内品牌最响的地瓜产品。
▲桥沙地瓜
3 遇到问题迎难而上
2010年,王文克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支书,此时距他回村种地瓜才两三年时间。村里每家每户都种了两三亩地瓜,挣到了钱。沙土村地瓜产业初具规模,农户们尝到了甜头,王文克成了大家信任和依赖的“地瓜书记”。
随着沙土村地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也遇到了几大问题。
▲无偿发放地瓜种苗
首先是种苗供应问题。当时的种苗完全依赖进口,在日本拉过来的种苗,一条地瓜叶就几十块钱。母本植株要从实验室出来,还要健康的。日本提供不了那么大的量,后来只能通过政府和一些研究院来解决。澄迈县政府先后引进了海南大学、热作两院、农科院、中国甘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参与沙土村的地瓜种苗研发,并于2010年跟农科院合作建立了一个种苗种植基地。桥沙地瓜有了自己的研究所,解决了种苗研发的问题。
▲澄迈县农业局长携技术人员下乡指导
其次是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农产品的利润离不开产量,但做品质和提高产量又是对立的。地瓜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内在的品质,如果要把控好品质,在种植投入方面,比如选地、种苗、农资化肥农药的投入等都需用严格工业化的标准来做,才能保证品质稳定。有的农户想要提高产量,就投入过量的化肥,产量虽然提高了,但口感就差了许多。2012年的时候,这种情况特别严重。
▲开展地瓜种植技术知识讲座
当时种植的农户已达到1000多户,涉及的面积也从几百亩到几千上万亩。王文克和他的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和种苗、产品收购,地瓜都是农民自己来种。虽然明知有要求,但是1000多农户无法像企业那样来管理。后来他们就把产品进行品质和价格的分级,通过人为调价来控制产量。比如6两以下的果,就当作精品,价格很高;超过300克以上,价格就降低。一个7两的果,可能就卖1块钱,一个5两的果能卖2块钱。投入多收入反而少,以此调节农民减少使用化肥。
▲开展地瓜种植技术培训讲座
在王文克看来,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标准化的制定。只有优质的产品才有高价值高回报。直到现在外省还有很多同行都不理解,为什么桥沙地瓜要控制产量?实际上桥沙地瓜3000斤产量,却可以卖到1万多元,而外地的地瓜8000-10000斤也才卖到几千块钱。
▲沙土村地瓜节
第三个难题是假冒伪劣产品无法杜绝。桥沙地瓜出名后不久,就开始有仿冒,一些利欲熏心商贩拿外面1块钱的地瓜冒充桥沙地瓜。10多年沙土村一直通过政府平台、各种技术手段等打假,2009年也注册了商标保护,做到一箱一码、源头追溯等,没有取得根治的效果。王文克无奈的说,打假的路还很漫长。
▲外国朋友参加沙土村地瓜节
4 “地瓜书记”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在担任书记之前,王文克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把地瓜种出效益。当了书记之后,种地瓜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业,而是整个村一个开放的共享产业,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更重了。好在从商的经验丰富了,用做企业的思维和角度去做村里的产业,对他来说更加游刃有余。在他的倡导下,沙土村搞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党支部成员既是村干部,又是企业的股东和工作人员,还是合作社的成员。产业的发展和村委会的工作相互促进,党支部的公信力不断提高。
▲微商团队代表与桥头专业合作社签订地瓜采购协议
开展扶贫工作,王文克也沿用以前干企业的作风。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办理无息贷款,给他们保底,不管亏也好赚也好,公司还钱,挣了利润归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去干,村企业不像外面的企业唯利是图,更多的是考虑承担起社会责任。
▲游客在地瓜采摘点与自己的战果合影留恋
除了地瓜产业之外,作为村书记,王文克还要抓村基础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他深知当年自己能外出闯荡,得益于父母重视他们的教育。因此他在村里倡议成立了教育基金会,鼓励孩子们读书,给沙土村小学捐图书馆;建设村广场舞台,各个村都成立歌舞队,丰富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凝聚人心共同发展家乡,他还通过学校的每一届同学、老师班长、村委会把大家团聚起来,每年组织几百上千人的同学聚会,共商地方发展大计,坚持了十多届。沙土村13个自然村几千村民,虽然有10多个姓氏,但是为了家乡发展越来越团结。很多漂泊在外的年轻人,看到村里发展好了,也返乡种地。村里做公益建设,一说就能成。以前的沙土村只能达到温饱线,如今每户一年收入都有10万元,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四五十万元的小洋楼。
▲组织参观桥沙地瓜原种苗基地
这几年最让王文克感动的事,是村民对他倡导的地瓜事业的支持和信任。企业运作需要成本,有时候会缺乏现金流,农民们把10万20万价值的地瓜直接拿货给公司,二三月收获的地瓜,年底付钱都可以接受。涉及到村里的基础建设、地瓜扩种要大面积平整土地,村民们都主动奉献自己的土地,没有一个人阻拦或要补偿。基金会做活动要捐款,村里连八九十岁的老人即使只有二三十块钱也捐过来。村民们对地方发展的意识变强了,大家都有一种凝聚向上的精神。
▲举行分红仪式
“只要你做了有利于村民的事,他们就会很认可,愿意回报社会。从我们这个村能感觉到大家共同发展的心。我也很有信心,回到家乡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和成果。”王文克很欣慰的说。
现在在村里,大家看到他都会叫声“书记”,他能感受到大家是发自内心地叫出这两个字,这种被尊重的感觉比挣钱更幸福。
5 后半生与地瓜再难分开
沙土村仅有2000户人,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个亿。经历沙土村的蜕变,王文克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兴旺。
说到未来,王文克说他一直在朝四个方向去努力。现在产业有了,但还需要想办法提高品质品位。
▲名牌农产品证书
农产品有气候和面积的限制,所以要走三条路:首先通过生物技术改进、种植水平和条件改变,提高产出率和精品率。第二是做农旅结合,做乡村产业,做生态教学、民宿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比如营养辅食、生物萃取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除了目前已经成熟的地瓜粉、地瓜泥、地瓜酥等伴手礼,还要研究更高级的生物发酵、提纯。第四是地方发展要和产业结合,让当地的研究所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地方的产业管理服务,尤其是面向全国地瓜产业的服务。
▲金牌供应商
目前沙土村的地瓜品牌在国内已经是行业领先品牌,科研、种植、销售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远销加拿大、日本、港澳台、韩国等地,覆盖面最广,销售价格高。王文克的愿景,是把沙土村的经验推广到全省全国。毕竟地瓜是一个投入少、短平快、回报效益高的一个产业。他和业内人士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的联盟,经常组织到全国各地去交流种苗、销售、农机农具等经验。
▲荣誉证书
他希望一直做好行业的领头雁,做大做强沙土村的地瓜文章。
王文克这个“地瓜书记”,后半生恐怕与地瓜是再难分开了。
▲“地瓜书记”王文克后半生恐怕与地瓜再难分开了
(本文经王文克审核,图片由王文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