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南繁+深海”产业蓬勃发展
南繁科技和深海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总书记的牵挂。2018年4月和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海南,均围绕这两项工作进行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亚寄予厚望。
5年来,三亚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围绕“打造南繁深海科创标杆”,系统谋划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招商为突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初步形成以国家级科创平台为核心、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3年2月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累计入驻企业9310家,其中,涉海类企业1175家,涉农类企业1407家。
2023年3月,俯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工地。三亚日报记者 陈聪聪 摄
南繁硅谷产业科研比翼齐飞
四月,南繁大地生机盎然,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与种业企业联合破解“卡脖子”难题。
“中种集团充分发挥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推动‘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机制,截至目前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和蔬菜4大作物的20个‘揭榜挂帅’项目已签约,正在推进实施方案落地。”中种集团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杨毅介绍。
“揭榜挂帅”是当前引领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关键词”之一。2022年7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种集团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首次以种业产业化为目标进行合作,开启了科企合作新模式。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表示,“揭榜挂帅”项目有助于第一时间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产业发展中,有效促进形成“企业命题、院校答题、市场评估”的创新创业良好机制。
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为核心,三亚积极打造开放共享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构建从“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的良性产业循环,调动企业、社会资本、科研院所、高校等各方面力量,发挥大院大所的“聚宝盆”效应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打造产学研协同发展链条。中国种子集团、隆平生物、大北农集团、九圣禾种业和德国科沃施等国内外种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崖州湾科技城,形成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的种业全产业链条。
企业有需求,平台能借力,市场有热情。如今的南繁硅谷,已不再是过去高校、涉农企业、育种家在南繁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南繁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深海科技产业链条加速形成
距千米深海水域仅164公里的崖州湾,一座深海科技城正在崛起,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浙江大学(海南)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为推手,不断完善深海科技产学研生态体系。
“园区推进深海领域重大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不断‘上新’,初步形成以科创平台为核心、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景峰说。
打造深海科创高地,产业是重要抓手。近年来,三亚锚定打造国际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集聚优势资源,努力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深蓝”特色产业,推动中国船舶集团、招商局集团、哈电集团等多家深海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崖州湾科技城,并充分利用入驻央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品牌号召力,放大集聚效应,加速产业导入,促进深海产业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海洋科技产业链条。
在崖州湾科技城,一座由1栋研发办公楼和2栋研发厂房组成的深海装备产业园为多家深海装备、深海材料和检验检测等领域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研发、测试、生产、办公全链条空间。
实现启动一年内竣工交付的招商三亚深海装备产业园项目,得益于崖州湾科技城创新用地模式,以极简审批加速投资建设,实现了早开工、早建成,目前已初步形成深海科技产业“小生态”。
多链融合齐发力,驱动发展加速跑。下一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将围绕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创新创业生态“两链一生态”,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和服务保障,以最专业、最优质的服务,吸引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集聚发展,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
三亚将始终牢记嘱托,以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和推动深海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以打造高能级种业科技、深海科技产业集聚高地为奋斗目标,用好南繁的“温度”、南海的“深度”、三亚的“纬度”,探索刷新科技创新高度,持续筑牢产业发展厚度,为海南建设创新型省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区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来源: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