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追寻琼崖一抹红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革命进程,造就了海南独特的红色文化。在椰风舞翠、海韵唱蓝的海南岛上,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深深印刻着红色的足迹。
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红色遗址就如一盘珠玉散落在琼岛各地,穿越历史的烟尘仍然熠熠生辉。
定安母瑞山红军潭。资料图
一潭水
定安县母瑞山红军潭
十多名战士血染清潭
风过处,竹林萧萧作响,惊起飞鸟数行。位于定安县中瑞农场母瑞山南牛岭西侧的红军潭,原叫青龙潭,呈马蹄形盘卧在峡谷中。90年前,这里曾上演一曲生命绝唱。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琼崖共产党员大部分撤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同年6月,定安县委在琼崖地委书记王文明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定安军民长期坚持斗争,先后进入母瑞山东北部棺材沟和腹地的滑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琼苏政府和红军领导人王文明、梁秉枢、罗文淹率领琼崖红军130多人和部分赤卫队员,琼苏政府直属机关人员,以及军械厂、印刷厂、交通处、医院等附属单位600余人辗转到母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琼崖特委和琼崖红军自进驻母瑞山后,战士们常在青龙潭中汲水、淘米和洗澡。
1932年7月,国民党广东反动当局派陈汉光警卫旅所属3个团1个特务营和空军第2中队1个分队共3000多人,急速渡琼,向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旅长陈汉光派1000多人“围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敌人攻入母瑞山后,放火烧毁了红军搭建的近400多间茅草屋,不仅抢光财物,还捣毁了3个红军农场的作物。
那年秋天,红军战士就在青龙潭边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战斗,狠狠打击敌人;弹尽援绝后,红军战士就用石头、枪托与敌人搏斗,决不投降。在一次围剿激战中,1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步步逼退到潭边,他们怀抱钢枪从悬崖峭壁跳入潭中,壮烈牺牲。从此,青龙潭被唤作红军潭,人们以此纪念这些宁死不屈的英魂。
青山绿水依旧,往事踪影迷蒙。如今,红军潭附近已经修建了不少纪念设施,潭上边建有红军战斗的塑像、“红魂”石牌一块,还修建了一面石墙刻着红军潭的简介,并硬化了从军械厂遗址到红军潭的道路。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李幸璜 摄
一座亭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
琼纵抗日打响第一枪
碧空如洗,松柏静默,矗立在海口市琼山区南渡江东岸的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日复一日凝视着这片曾经满载荣光的热土。
这座纪念亭是潭口渡口阻击战唯一的纪念性建筑物。时间回到1939年2月10日,日军入侵琼崖,不到半天时间便占领了海口、府城,旋即向东推进。为打击日军长驱直入的嚣张气焰,驻扎在云龙墟附近的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冯白驹命令第一中队赶赴潭口渡口东岸阻击,打响了琼崖抗战第一枪。
据《冯白驹将军传》一书记载,一中队奔赴战场时,沿途只听得妇女儿童哭声一片,四下都是扶老携幼、仓皇逃难的无辜百姓,在混乱中没有目的地奔跑。可敌机仍然发出鬼怪般的嚎叫,在低空盘旋呼啸着向人群俯冲扫射。
埋伏在渡口近处的一中队班长李文启是海南抗日战争史上第一个牺牲的烈士。当时,他左脚被炸断血流不止,大半截身子埋在炸弹掀起的泥土里,可仍然忍着疼痛坚持战斗。
战斗持续了整整半天,黄昏时分,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战败而归。而一中队也接到冯白驹“为保存革命实力,撤退转移”的收兵命令。他们扛起李文启被鲜血染透的身体,走在返程路上。
此时,藏身于山间丛林的村民们纷纷走了出来,自发簇拥着一中队的队伍,直到将烈士送回部队驻地。一路上,他们仿佛成了最好的宣传员:在激烈的炮火中,共产党的独立抗日队,仅80多人就成功地阻击了日军……
消息传开了,人人都知道在国民党军队大溃败的时候,是共产党军队打赢了潭口渡口阻击战,打响了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第一枪,极大鼓舞了琼崖人民的抗日斗志,吹响了唤起琼崖人民抗战热情的号角。
为纪念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人民武装打响琼崖人民抗日第一仗,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琼崖人民勇敢抗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故事,政府和人民共同修建了这座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
万宁“将军树”。资料图
一棵树
万宁“将军树”
英雄忠魂遗骨埋天涯
驱车沿海榆东线公路进发,在经过万宁市牛漏墟路段时,有一处令人啧啧称奇的特殊景观入目而来——一株大树突兀地亘于道路中央,它犹如一座醒目的路标,将从此经过的车辆行人分流于两旁,绕行过后再汇于一点奔向远方。
当地人将这棵树称为“将军树”,树下立着一块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琼崖纵队副司令员李振亚将军牺牲之遗址”。1948年9月27日,琼崖纵队副司令员李振亚在此处中弹,并于次日凌晨光荣牺牲。
李振亚将军雕像。资料图
李振亚生于广西,作战经验丰富,从百色起义到中央苏区反“围剿”,再到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征,历次重大战役他几无遗漏。1940年,受上级指派,李振亚渡海入琼,协助冯白驹与侵琼日军和琼崖国民党顽军进行武装斗争。
1948年,琼纵决定对驻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秋季攻势,李振亚时任“秋季攻势”前线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李振亚在光岭取得首战告捷后,带领部队继续向万宁方向挥师东进,拔除陵水至万宁一带的港坡、兴隆、牛漏等敌方据点。
9月27日,李振亚到万宁牛漏阵地前沿观察形势,为了弄清敌人的暗堡火力点,他手提机枪向敌方据点打了一个点射进行火力侦察,不料此时,突然从敌人碉堡里打来冷枪,击中李振亚的胸膛,他倒在了那棵高高的木棉树下,最终因伤重不治,于次日凌晨光荣牺牲。
李振亚牺牲的噩耗传开后,琼崖纵队中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战士,无不失声痛哭。在冯白驹的回忆文章中也写道:“在领导上他(李振亚)能实事求是,以身作则,给部队和干部深刻的良好影响,是永远不能磨灭的,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后来,海南省扩建海榆东线公路,这棵“将军树”作为特例被保留下来,一直耸立在路中间直至今日,成为中国建路史上,公路中间留有路障难得一见的景象。
一座碑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留下姓名的烈士2.3万多人
在海南众多烈士纪念碑中,广为人知的是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是1954年4月为纪念坚持琼崖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2万多名烈士而建的。纪念碑正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
这座纪念碑,位于海口人民公园,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1949年,国民党军队10万余人从大陆溃逃琼岛,构筑起一道海、陆、空立体防线,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此时,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共10万余人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迅速组成渡海作战兵团。
从1950年3月5日开始,渡海作战兵团先后分两批四次潜渡。4月16日,兵团主力组成两个梯队,分乘木帆船,正面强渡琼州海峡,于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带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大举登陆,继而向纵深发展,在澄迈黄竹、美亭与国民党军决战,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木船打败军舰,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琼崖革命的胜利,是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军民用鲜血铸就的。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3万多人,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难以计数。
1956年,海南行署拨款改建该纪念碑;1985年,纪念碑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列为海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3年再次由地方政府划拨专款进行重修……
如今,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逢清明、国庆等节日,海南各界群众总会自发地聚集到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和继承发扬革命精神的坚定决心。
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