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海南 | 海口施茶村:从缺水少地的贫困村到村美民富的样板村
海南胜嵘石斛产业园生物组培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在培养室培育石斛苗。石中华摄/光明图片
6月的海口骄阳似火,热气蒸腾。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的火山石斛园,游客却仍旧络绎不绝。
他们有的坐在凉亭里细细品味石斛茶,有的徜徉在绿树掩映的石斛园,对着一株株宛若彩蝶起舞的石斛花拍个不停。旁边60多岁的讲解员洪尚科头戴草帽、腰挎扬声器正在耐心讲解:“以前我们这里穷得叮当响,就是靠着这火山石上的石斛才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施茶村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和施茶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天也不松劲,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继续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因地制宜让致富路越走越宽,还让这里成了旅游热门打卡地,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施茶样板”。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施茶村的石斛园,倾听村民和返乡大学生讲述村庄“点石成金”的故事,探寻这个火山古村蝶变的密码。
施茶村火山石斛园内石斛花开放。石中华摄/光明图片
1、茶村曾经什么样?
在火山石斛园入口处的施茶村村志馆,有一组村庄今昔对比的照片无声地讲述着这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在一张标注时间是1995年的照片上,两位村民走在火山石铺砌的坑坑洼洼的窄小村道上,两边是火山石堆砌而成的低矮瓦房。
老村民洪尚科指着这张照片说:“村里以前到处都是黑乎乎的火山石,大家盖房子、铺路都是就地取材。可是要在这遍地石头中刨出泥土种东西就太难了!村民们只能拣出石头,层层叠叠垒起来,真的是‘开出巴掌地,垒石一座山’。清理出来的地方也就只能种木薯这样的耐旱作物,想填饱肚子都难。”
施茶村地处火山熔岩地区,土层稀薄,到处都是火山岩浆凝固而成的黑色石头。这样的地质,不仅存不住水,更难于耕种。施茶村的面积虽然有两万多亩,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却几乎没有。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施茶村发展传统农业很难,村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要靠外出打工才能维持生计。周边地区一直都说“有女不嫁羊山”,害怕女儿嫁到贫瘠的羊山地区施茶村吃苦受累,村里的姑娘也都争相往外嫁。
洪尚科说,在通自来水之前,村民用水很困难,祖祖辈辈用大缸接雨水解决生活用水,缸在当时也就成了村民财富的象征。“不嫁金,不嫁银,檐下缸多就成亲”的俗语在当地广为流传。
村民王永仕说:“我们村的井有90多米深,我十岁开始每天要挑10担水,兄弟姐妹几个每天共用一盆水洗澡,不是坐在盆里洗哦,是拿个脸盆装水,用毛巾擦擦而已,大家洗完,剩下的水还要喂牛。”
1988年出生的村民王吕州告诉调研组,在他儿时的记忆里,父母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去挑水,把家里的水缸都装满后,凌晨五点左右出门干农活。“那时每天都是吃地瓜饭、木薯饭,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一点肉吃,自己上山摘的野果就是唯一的零食。”
资料显示,2013年,施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为了改变农业不发达、经济困窘的处境,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施茶村产业发展方向,种蘑菇、种荔枝、养鸽子……村干部带领大家尝试了不少产业,但是效益都不理想,有的不适合火山地貌种植,有的种出来了打不开销路。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施茶村陷入了长久的摸索。
海口火山口公园生机勃勃,犹如“聚宝盆”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石中华摄/光明图片
2、如何在火山石困境中突围?
改变始于2013年底,当时施茶村“两委”班子去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斌腾村考察,发现斌腾村的火山石荒地和院墙上,都种着金钗石斛。“我们村和它地貌相同,自然条件也接近,他们能种,我们应该也能种!”施茶村由此开始探索发展石斛种植。
回到村里,“两委”班子立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介绍石斛的功效和收益。面对这一没听说过的新鲜事物,加上之前多次产业发展失败的教训,很多村民心里对种植石斛很是犹豫。
“石头上能种东西?一斤还能卖至少200块钱?村民们不相信,而且还担心土地入股了会有纠纷。”王吕州说。
村党支部书记洪义乾决定拿自己“打样”。他拉着亲戚们入股,3亩、5亩、10亩……退休前在海口市园林局工作的洪尚科,觉得村里这次的发展“有戏”,也拿出自家的5亩荒地入股。就这样东拼西凑,2015年施茶村“拼”出了一块200亩的石头地种石斛,而且建石斛园的过程中不砍一棵树,让其为石斛遮阴。
“实践证明,村两委班子这次的探索对了!”洪尚科说,因模仿纯野生种植,加上火山石富含硒等微量元素,检测显示施茶村种出的石斛品质要优于其他地区,大受市场欢迎。第一年,海口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收入数十万元。
看到石斛真的卖出了好价钱,随即就有41户村民跟上来入了股,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火山石斛种植模式很快在施茶村推广开来。公司以技术和资金入股,负责技术的研发和指导,农户以撂荒难以开发的石头地入股,盈利分成,村民还可以在基地提供的固定岗位和临时用工岗位上打工,实现了不少村民年底有分红,月月有工资。
当调研组沿着石板路,踩着透过繁茂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走进石斛园时,只听四周传来“梆、梆”的敲击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村民们正用榔头和夹片把一株株翠绿的石斛苗固定在火山石上。
正在干活的村民陈爱娟抬起头,腼腆地笑着说:“我现在在石斛园打工,一天挣120元,比外出打工强,因为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家里的农活也不耽误。”
洪尚科也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收入:土地入股一亩地可分红1500元,5亩地就是7500元,在园区当讲解员一个月3000元,每个月自己还有退休金。
如今施茶村的石斛基地已由最初的200亩,扩大到近千亩,品种也从一两个发展到60多个。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石堆,成了让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海口市施茶千亩生态有机火山石斛园内,村民们正在固定石斛苗。石中华摄/光明图片
3、产业发展之路怎样越走越宽?
在施茶村石斛产业园游客接待大厅,石斛研粉、石斛鲜条、石斛酒、石斛化妆品……品类多样的火山石斛加工产品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了解。
“如果你以为我们村现在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石斛种植,那就错了!现在是形成了石斛全产业链!”王吕州拿起一盒石斛面膜自豪地介绍起来。
2018年以来,施茶村引入胜嵘石斛育苗基地等高新技术企业后,使火山石斛形成了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的全产业链,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施茶村立足火山风情小镇和农业生产特点等基础条件,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通过拓宽乡村公路、建设20公里旅游便道等方式,将辖区内5个火山口、9个火山溶洞及8个生态文明村连点成片,盘活了施茶周边的农业与旅游休闲业,每年参观人数超30万人次。
“我们村是古村,有1000多年历史,房子大多是用火山岩砌的,很有特色。总书记来了以后,村里的游客暴增,镇里就鼓励我们大力发展民宿,带我们到浙江和台湾去考察。我属于率先响应那一批,兄弟5人都把家里的闲置房拿出来入股,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现身说法,后来村民陆续加入,现在村里的民宿已经建了3期。”王永仕说。
王永仕表示,家里的石斛、民宿、饭店、务工等收入加起来,现在一年有30~40万元收入。“但是以前接雨水的水缸还是舍不得扔,拿来酿酒了。”
这些年不仅村民的腰包鼓了,施茶村的村庄也越来越美。漫步村子,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两边,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用火山石围成的院落里三角梅怒放,高大的菠萝树上硕果累累,不时传来阵阵孩童的嬉闹声。在施茶村村委会下属的美富村,调研组发现家家户户门前均醒目地张挂着不同的家风家训标牌,上面分别书写着:“家庭和睦,遵纪守法;团结邻里,与人为善”“勤劳朴实,热心待人;明理处事,诚信为先”,有的还挂着“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的牌子。
施茶村之名是源于“丘濬施茶”的故事。相传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大学士丘濬回乡,在石山连接府城与澄迈一带的官道上,见路人疲惫饥渴,却无休憩之所,故在此设茶亭,施茶于路人。于是此亭得美名“施茶亭”,此村亦得名“施茶村”。时至今日,村中仍保留着“施茶驿站”,乐善好施的品质一直在这里传承。
为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最美施茶乡风,村两委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深入家家户户,引导每个家庭树立家风家训,并举办了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的评选。
走着走着来到一片新整理出来的石头地,洪尚科指着一株株茁壮的树苗说:“这是今年刚栽的无核荔枝苗,村里已经跟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大力发展无核荔枝,然后荔枝树下再种石斛,到时发展采摘、旅游,大伙儿的日子肯定会更红火,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信心十足!”
洪尚科的信心不仅来自于村庄可见的喜人变化,还来自这样一组数据:施茶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1.4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3.2万元。农业农村部公布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施茶村榜上有名。
4、青年返乡带来了什么?
夜幕降临,一天的酷热散去,施茶村附近的美食一条街上,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
“以前这里都没有什么车的,现在每天晚上都是满的,一到周末停车位都是一位难求。”原味园饭店的老板吕青松告诉调研组。
1987年出生的吕青松是土生土长的施茶村人,与王吕州是小学同学,2015年选择回到村里。问起回施茶的原因,吕青松说:“上中学时,很多同学都瞧不起我们石山镇的,觉得石山又偏又穷,我当时也因自己说一口‘石山话’而有点自卑。大学毕业几年后,在海口开了一家测绘公司。正好石山在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我就想着能不能回来做点什么,带动大家一起发展,让村子有所改变。”
吕青松回到村里时正好是施茶村发展石斛初期,担任村干部的他面临着如何动员村民参与种植这一难题。“当时村委会下面的吴洪村要建石斛产业示范园,有一个‘钉子户’就是不愿把家里10多亩地拿出来入股,可示范园的规划又绕不过他家的地。于是我就通过他的亲戚、朋友约他出来喝茶,跟他一起谈心。”吕青松回忆。
每天变着法约“钉子户”喝茶,一喝就是一个多月。吕青松笑称:“我当时一个月工资1420元,跟他喝茶的次数比跟我爸喝茶吃饭的次数都多!”在吕青松的努力下,这位老人终于同意拿地入股,石斛种植示范园顺利建起。“现在他每年都有分红,非常感谢我当年劝他入股,经常打电话说要请我喝茶!反过来了!”
2018年,眼看着到施茶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吕青松开办了“原味园”农家乐,主打本地小黄牛、石山雍羊、石山黑豆、石斛鸡汤等本地特色菜,让游客来到施茶村后能吃上本地正宗的农家饭。开业不到半年,农家乐就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要在村里聘上六七名服务员才忙得过来。
返乡创业后,吕青松2021年成功竞选上了施茶村村委会副主任。“只有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吕青松带领大家把党课开到了石斛园、民宿、农家乐、田间地头。他还邀请党校、大中院校以及社会上的专家,来施茶村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村民打开视野,进行知识更新,从而更好地创业就业。
王吕州也是返乡大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工作7年后,他辞掉海南英利公司的工作,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还成立了海口臻选优果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能回村跟两委班子一起参与家乡建设,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带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非常自豪。你看,我小时候住的那种漏风漏雨的火山石瓦房都看不到了,现在村里的小洋楼、小汽车越来越多,乡村振兴有奔头!”
如今的施茶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不仅带回来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创业资本,还带回全新的发展理念,为施茶村的发展带来了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军”。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走上了“新农民”之路,为乡村建设带来更多的新活力。近年来,施茶村吸引了3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引进的9家企业也带来了各类技术人才近70名,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5、蝶变的密码是什么?
不到十年时间,施茶村人均收入差不多翻了10倍,一幅农业强、农村美、村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密码是什么?
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头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施茶村落地生根。施茶村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共有102名党员,通过建立党员帮扶联系户制度,村党委带领党员与村民代表挂钩联系,以此了解村民的建议、需求与诉求。与此同时,村党员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经济、为民服务办实事等各方面创优争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村里要修路,村干部率先把自家刚修好的10多米的围墙拆了;道路要拓宽,村干部率先把宅基地让出来了;村里要发展产业,村干部也是率先垂范。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施茶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提升:2020年,施茶村设立海口市首个村级党委;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授予施茶村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模式。施茶村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发展石斛产业,特别是2018年以来,火山石斛园石斛种植面积从200亩增加到近千亩,解决了本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引进龙头企业,新建了石斛培育基地和产业园,形成了火山石斛集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大力开发火山石斛园周边游、火山古村落骑行采摘游等线路,推出“骑行+采摘”“民宿+美食”“观光+体验”等精品旅游体验项目,整合村民闲置农房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骑行、爬山、采摘、住宿、吃农家饭、买农产品等,推动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有效改变了之前单一的火山游、生态游、乡村游格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
三是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吸纳年轻有为、文化水平高、带动致富能力强的人才到党员队伍中来。同时,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引导本地大学生和返乡青年回流创业,推动施茶村人才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全市首个村级党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户施茶村,挂牌成立省委、市委两个党校现场教学点,创建施茶村全省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引入专业师资力量,打造精品课程,搭建青创中心、火山口众创咖啡厅等创业平台,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夏锋,光明日报报记者王晓樱、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