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海南童谣的人:他们走村串户、逐字逐句收集记录
“摇呀摇仔睡,让母做田园,等父打猎回,母带回塔兰……”海南童谣,历经风雨,世代传唱,不仅展示地方方言的风味与朴实,还保留着本土民俗文化特色。
海南童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然而,时移世易,口口相传的海南童谣日渐式微,不少孩子已不太了解海南童谣。
幸运的是,我省有这样一群寻找海南古老童谣的人,他们带着录音笔、笔记本,走村串户,与村民交朋友、拉家常,将他们口中的童谣,一字一句记录下来,整理、翻译、录制,制作成一个个完整的作品。让古老的海南童谣得以传承,焕发新活力。
翻山越岭收集古老童谣
童谣古称小儿语、童子谣,俗称儿歌。与其他地方的童谣一样,海南童谣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厚重记忆。
童谣,特别是黎族童谣,一直伴随着原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孙如强的生活。年幼时,他听着长辈吟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认识世界;长大后,他收集和整理当地原汁原味的童谣,推动海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孙如强。受访者供图
1984年,被称为“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启动,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先后有几十万名文化工作者参与调查、搜集、编撰工作,历时25年完成。孙如强,就是那几十万分之一。
“那个年代,县里经济不发达,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尤其在农村,只有坑坑洼洼的小路,人走起来都吃力,更别说汽车能开进去。”孙如强回忆,汽车只能将他们送到乡镇墟,还得再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村里。
许多黎族村庄坐落在大山深处,路途遥远,地势陡峭。为了收集这些原始的黎族童谣,孙如强手脚并用,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一条又一条河,途中不知道摔过多少次,也数不清磨坏了多少双鞋。
尽管路途奔波劳累,可当黎族阿婆和阿妹眉飞色舞地念出、唱出一首首民谣,一句句童谣时,孙如强觉得很兴奋,他记着、录着,生怕错过其中的细节。“很多童谣年代久远,村里老一辈才知晓。他们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这遍能完整地唱出来,下一遍就不一定了。我要把握住机会,逐字逐句记好。”孙如强说。
“公鸡小小尾拖拖,三岁小孩会唱歌,唱歌不要爹妈教,肚里精怪唱出来” “烟、烟,烟过那边村,那边村有糯米,这边村有鸡弹屎”……至今,孙如强和昌江县文化馆的同仁们一起,收集了200多首各民族童谣。这当中,既有普通话演绎的,也有海南话、黎语唱的,内容丰富,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逐字逐句记录民族童谣
“萤火虫、蚂蚱虫、毛毛虫,飞到斑鸠的窝边上,一只雌的在田野里躺着,一只公的在山栏地里生活着……”5月26日,清脆悦耳的童声在三亚市榆红小学唱响,该校数学老师符天志在教孩子们学唱黎族童谣《萤火虫》。
数字之外,符天志还喜欢和音符打交道,特别是黎族音乐。黎族童谣作为黎族音乐的一种形式,以黎族话为载体,包括大人哄小孩唱的调子、孩子在游戏时哼的曲子、用来启发孩子学习的歌谣等,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
“现在,喜欢和懂唱黎族童谣的人越来越少,收集和整理黎族童谣意义重大,我觉得应该做点事情,让黎族童谣代代传承。”符天志说。
符天志(右二)走村串户收集海南少数民族童谣。受访者供图
十几年前,符天志就开始记录小时候唱过的童谣,问家人、亲戚和邻居,请他们唱给他听。身边能问的人都问遍了,他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处寻访会唱童谣的村民,到海南各市县黎族村庄采集各类黎族童谣。
这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不同方言区的黎族人,讲的黎族话有差别。他们唱的童谣,会有一些陌生的词汇,符天志需要先把它录下来,再去找人了解是什么意思。“有时,一个词语,问不同人,会有不用的答案。为了确保准确,还要接着问,前后花费一个多月时间也是常有的事。”符天志说。
据了解,许多民间口口相传的原生态童谣其实“野性十足”,采集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要进行修辞“美化”。例如,海南农村有早上积牛尿做肥的习惯,有一则童谣比较通俗浅白地表现了海南农村妇女早早起来叫牛拉尿的情景:公鸡叫,娘起床;起床叫牛尿,牛尿浇秧苗。
符天志还尝试谱曲作词,创作出新的黎族童谣。他带领学生们参加省里的民歌大赛,登上各种舞台,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传统黎族民谣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欣赏到黎族民歌的优美,进而更深入地了解黎族文化。
童谣新编焕发新生命
刚从临高县采风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整,紧接着又到儋州调研……这些年来,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蔡葩一直行走在路上,致力于我省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蔡葩出生成长于海南古崖州,少小喜行于野,歌于田,从小听着外婆、母亲、姑姑等数位长辈的童谣长大,父亲蔡明康长年致力于收集崖州民歌,使得蔡葩自幼便深受海南民歌的艺术浸染和熏陶。
蔡葩(中)在保亭毛感乡采风。受访者供图
“摇侬咧,摇侬大来拾(学)好样。侬见好样侬慢拾,切勿学人歹样行……”2021年1月,贝宁驻华大使访琼,在欢迎音乐会上,蔡葩用情演唱崖州童谣《摇侬调》,独特的发音和唱词引起在场观众的关注。“希望通过对海南民谣其中也包括童谣的挖掘和传唱,向世人传播海南本土音乐之美,进而更好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蔡葩说。
音乐创作人文海云多年来对海南民歌进行谱曲、录音,用新的艺术手法,赋予传统民谣新的生命力,其中也包括对不少童谣的改编和再创作。“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与传播,让民歌走近新时代大众,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文海云说。
2020年,文海云对《摇侬调》进行包装,重新配器和编曲,由蔡葩运用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她唱出欣喜,唱出悲怆,唱出很多母亲悲、怨、喜、乐的交织。由文海云编曲,蔡葩演唱的《摇侬调》和《哭嫁歌》目前已入选非遗民歌进校园项目,在琼台师范学院等学校传唱。
2021年,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包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等15个原有项目和8个新设项目。
“从2018年开始,我们扎根民间潜心深耕,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推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歌谣 海南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故事 海南卷》《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海南卷),以及海南相关民间文艺丛书出版。”蔡葩说。
今年,省民协开展“海南民歌抢救工程”,对海南民间歌谣进行系列田野调查和口述实录,深入挖掘海南民歌文化和历史遗存,让海南民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丰富海南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