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海南饮食文化的“形象大使”
英才故事 第37期 作者:李兴民 时间:2019-02-27
一年有四季之变化,一座城有千种之姿态,一群人有万种之生活。李子,一个学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得益于父亲从小为他购买的两部照相机,引导他逐步进入摄影世界。此后二十多年里,李子用照相机和手中的笔,以独特的视角,专心致志地记录着美丽海南,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饮食人文,让国内外无数人认识了海南和它的饮食文化,被人们称赞为饮食文化的“形象大使”。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引起了笔者的关注。2月3日晚,笔者采访了这位海南摄影达人。

▲李子
01
“伯乐”父亲领他进入摄影世界
李子1973年出生于海南文昌,是一名地道的“海南仔”。自幼开始,他就对这个长夏无冬的海岛相当迷恋,文昌的山山水水,一条溪、一条海、一株椰树、一个山脉……对于李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李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但他幸运的是,有一个望子成龙的“伯乐”父亲。
时间追溯到1991年,那时李子还在上高中,担任文昌中学紫贝文学社首任社长、文昌中学校报总编辑、学生会干部。“一天,父亲看我喜欢摄影,又热衷公益事业,就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了一台傻瓜相机。当时,我看得出来,父亲内心是很心疼他那几百元的,虽然嘴上没有特别说,我清楚家里那时候经济不是很富裕,父亲能下定决心给我买相机,看得出来是下了血本的。正是那台相机,让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拍了很多校园活动的图片,让同学和老师认识了我的摄影志向。”
1992年,海南第一次办国际椰子节,父亲给他买的相机派上了大用场,打开了李子走向社会,与外界沟通的大门。正是那台相机,让李子在海南各种社会活动中开始崭露头角。
上大学的时候,又是“伯乐”父亲省吃俭用,给李子买了一部更好的海鸥牌单反相机,让李子在大学校园更多地接触了摄影,带来了很多快乐。大学四年生活快结束的时候,李子还到三所大学举办了人生第一次摄影展。那时虽然懵懵懂懂,还不完全懂得什么是摄影,李子就凭着满腔的热爱敲开了摄影大门。李子将海南之美,风土人情,通过相机带给了全国各地的学子们,让他们认识了椰风海韵的海南。
那时候一个胶卷要一二十元钱,很贵。为了照相,李子从牙缝里省钱。但每次看着自己拍的照片洗出来后心里特别高兴。就这样,李子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创作,逐步积累丰富了自己的摄影经验和知识。
02
从台湾人身上学到了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李子大学学得是会计专业,毕业后理应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工作。可事与愿违,他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到同学父亲开的贸易公司办公室工作。说是办公室工作,其实就是个勤杂工,做饭、打扫卫生、冲洗厕所,都得干。两年后,李子离开这家公司。
即使在贸易公司工作期间,李子依旧不忘摄影。工作之余,就到各地拍摄,还在公司的厕所里,做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冲洗胶卷暗室。
1997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子发现台湾老板在海口西沙路开了海南第一家婚纱影楼,怦然心动。何不去应聘摄影师?李子便偷偷去应聘,结果被泼了一头冷水。自以为功底不错,信心满满,应试却不够格,只能当摄影师助理。摄影师助理工作极其辛苦。每天很早就要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整理婚纱,准备拍摄的前期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个搬运工。修相片,做相框,几乎每天要忙到晚上11点才下班。
在那段时间里,李子发现台湾人做事很敬业,对工作要求近乎完美。在台湾人身上,李子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了他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此后人生的路走得很稳健。
一天,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学长唐志峰,发现律师楼下有个铺面要转让,就兴冲冲地告诉李子。李子就和学长一起找老板讨价还价,终于将其接手改成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让家里资助,李子便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几万元,李子摄影工作室便在1998年年初悄然开张。这一路走来,李子很感谢学长唐志峰。

▲李子大学刚毕业创业时的工作照
摄影工作室开张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原《海口晚报》的周大姐。她要拍一个工作照,可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拍摄时一个灯没打开,拍出来的照片不满意。李子没留周大姐的联系方式,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误,李子连续在《海口晚报》门口蹲了三四天,直到见了周大姐,请她回来重新拍了一张满意的,李子才原谅了自己。现在每每说到此事,李子都认为,这是从台湾人婚纱影楼学到的。对待人,对待工作,就应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讲究诚信。
03
美轮美奂照片攒得千万阅读量
李子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你如果热爱到痴迷的程度,一定会有收获。正是凭着对摄影的痴迷和不断的钻研,李子成为了一名专业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

▲李子被誉为旅游达人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李子发现,海南饮食文化中有很多难得的摄影素材,藏在深闺人未识,值得好好挖掘。
2004年,是李子摄影工作室的一个转折点。受一家杂志社的委托,李子对全省18个市县的美食进行拍摄。

▲李子2004年在五指山野外拍摄工作时的情景
每天应接不暇的美食美景,“怂恿”着李子一次次按下快门,一发而不可收。屯昌黑猪、五指山五脚猪、文昌鸡……,他的足迹遍布全岛。李子笑着说,海南有不胜枚举的美食美味,现在他不仅喜欢上了海南美食,而且也帮助妻子从事美食生产,让美食研究和美食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李子认为,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优秀的摄影作品能给人心灵的震撼。
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和个人经济条件的改善,李子手里的相机,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从胶片相机到傻瓜相机,从卡片相机到数码单反相机。每一台相机,李子都真真切切地拍下了很多生活场景,留下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

▲李子在工作
李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摄影,把海南的饮食文化、人文故事向全球推广。过程是艰辛、漫长的,但李子从来没有放弃。除了把美轮美奂的照片发到各类报刊杂志和网上,李子还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字。几年时间里,已攒得了上千万阅读量。

▲李子接受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
04
“光头李子”成就事业,收获爱情
海南的美食有独特地域特点,从原料到烹饪手法,都充满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印记。从海口到三亚,从儋州到屯昌,从五指山到万泉河……那些埋藏在海南人民记忆中的味道,被李子和别人合著作品《拾味海南》新书一一回味、一一唤醒和拾起。
2018年4月15日,《拾味海南》新书首发式在华润置地-海口市华润中心举行。200多位各界大咖相聚一堂,畅谈分享书中海南滋味背后的动人故事,也让李子的事业步入一个小高潮。

▲李子与《拾味海南》一书合作者杨春虹出席首发仪式
沈宏非、周墙、裴今梅、汤子星和Tan suan lan等重量级嘉宾为《拾味海南》新书首发送上视频祝福,蔡葩、陈建胜、龚季龙、黄闻健、唐志峰和杨黎明等餐饮与文化大咖出席首发式,并寄语新书。
历经五年的策划、筹备、文字与图片的创作,《拾味海南》用私人订制式的完美体验,将海南美食通过镜头与文字真诚分享。
时任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孙颖女士推荐说,在海南,美景与美食自然天成,融合一体。吃得自然随性,吃得悠闲质朴。当你踏上这个开放而包容的美丽热带海岛,尽可以翻开《拾味海南》,学着当地人,从打边炉到上渔排,从老爸茶到烧烤摊,从黎家畅饮到海边海鲜自助……
其实,李子取得今天事业上的成功,与“海归妻子”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李子妻子是从新西兰回到海南生活的。在一次活动中,李子妻子意外发现,海南有一位青年,对摄影有许多独到见解,对工作的非常专注,这位亭亭玉立的海归女子被感动了。她想,在海南这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一个没有出过国的“土著”,竟然几十年专注一件事,而且干得很优秀,就慢慢从欣赏作品发展到欣赏人,经过多年的接触,两人修成正果,步入婚姻的殿堂。
说到这段“海归姻缘”,李子风趣地说,过去自己曾是一头黑发飘逸的洒脱少年,是摄影事业让他成了“光头李子”,但他无怨无悔。摄影,既让他成就了事业,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05
让海南味道香飘世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2018年2月2日下午,外交部“蓝厅”进入“海南时刻”,以“新时代的中国:美好新海南 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几乎所有的建交国都来了,全世界都来了。”外交部长王毅在致辞中如此说道。
推介活动主要分为展演展示、主题推介以及冷餐交流会三大部分,外国宾客们通过展演展示、主题推介这两部分了解了“三十而立”的海南。
而冷餐交流会则为所有与会嘉宾们提供了近距离互动的平台,让大家在享用海南美食的同时,畅聊海南发展新机遇。这场耗时数月、精心筹备的海南美食盛宴,是由外交部、海南省政府主办,海南省商务厅牵头,海南李子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整体餐饮文化服务。

▲李子获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纪念奖
“我们特意设计了一本贝壳形状的画册,图文结合向宾客们介绍即将享用到的海南美食。”李子这样介绍道。
“看着22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翻阅着手中的画册,这一趟色彩斑斓的海南美食之旅让宾客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伴随着席间的热络交流,使得海南味道香飘世界。”一位参加活动的贵宾这样评价说。
“冷餐交流会就是为整个推介活动起到锦上添花作用。”时任省商务厅厅长吕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办好这场冷餐会,负责团队着实下了番功夫。这场海南美食“盛宴”,在“精”不在“贵”,它“盛”在了品类与文化,“盛”在了匠心与巧思,用最原生态的海南食材传递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饮食文化。
据了解,李子及其团队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于海南(美食)餐饮文化的发现、挖掘和品牌推广工作。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一直致力于海南(美食)餐饮文化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美食)餐饮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餐饮文化品牌推介活动,使美食成为海南自贸区(港)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

▲李子在潜心研究饮食文化
为推动海南(美食)餐饮文化的传播力度,李子及其团队从2015年6月16日开始,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海南食游记”栏目。这个由专业摄影师、文案与设计师等组成的团队,以“美食”为切入点,以推动海南(美食)餐饮文化融入生活为目标,在网络多媒体快餐文化中,保持高尚的生活趣味,分享海南(美食)餐饮文化之美。
06
《风味文昌》展现文昌独特风味
2019年1月27日下午,由中共文昌市委宣传部策划统筹、海南李子兄弟文化有限公司倾情制作出版的《风味文昌》新书首发式,在海口国贸“华润中心”举行。文昌市委宣传副部长李鑫作新书推介,并盛情邀约各地朋友多到文昌走走、看看,在品赏美食和独特风土人文的过程中,亲身感受“文化之乡”的魅力。

▲李子在《风味文昌》一书首发仪式上
图书主要内容分为“文昌鸡情节”“文昌人的喜宴”“文昌家宴”“文昌椰乡情”“紫贝古味”“海边食海”“老街韵味”“吃茶”“童年滋味”等多个版块,图文并茂,每一个字符,每一张图片,都真实的记录着文昌人的生活方式,透过油墨纸张散发的浓郁醇香,展现最迷人、独特的文昌风味。

▲李子在《风味文昌》一书首发仪式上为读者签名
诗人、美食家周墙评论说:“挖掘味道背后的根与生命,让世界认识那些离不开的风土、人情和味道。通过图文讲述风味故事,真情实感的记录,赋予美食以灵魂,在挑拨视觉与味蕾的同时,也打动人心。纪录片如此,《风味文昌》背后的故事更是如此。”

▲李子在接受海南电视台记者采访
《舌尖上的中国》与《风味人间》顾问、著名美食家小宽评论说,《风味文昌》图文并茂,是文昌的风物志。这本书不是访古探幽的,不是过去时态的,而是纪录当下,进行时态的风味地理。从这本书里,可以探幽文昌味觉上的秘密。其中有物产、地理、风物、风味、童年、乡愁,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李子的个人经验。当个人经验与风物地理混合一体时,就产生出巨大能量,一味一叹,他一边书写着现实,一边记录着历史。李子因为文昌而丰富,文昌因为李子而厚重。

▲李子和“舌尖上中国”总顾问在一起
正如著名作家李西闽先生所言:“喜欢海南有两个理由,一是气候,二是美食。在温暖的地方品尝美味,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有懂美食的人,和你一起分享。”《风味文昌》一书主笔——李子是地道的海南文昌人,该书历经多年的策划、筹备以及体验式文字与图片的创作工作,凝结了李子对于家乡的浓浓乡情,与朋友们分享文昌美食与风土人情的美好记忆。

▲李子与青年国学大师曹和标切磋茶文化
07
孜孜不倦地追求,继续演绎人生精彩
这些年来,李子将摄影与记录美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始终怀揣着一个海南梦,10多年如一日,从一名书生意气的摄影发烧友,到海南菜研究领域专家,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不遗余力,让人们知道海南美食在哪里、特色是什么,并产生感受和品尝的欲望,以此推动海南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被人们称为饮食文化的“形象大使”。

▲李子被誉为海南“美食形象大使”
在李子看来,原汁原味是海南饮食的自然之味,是最本质的精华。海南菜一直以来都把食材品质放在重中之重,蔬菜、瓜果、鱼肉类等食材,既是食客们的挚爱,亦是海南菜烹饪的首选。“不时不食,不鲜不食”,顺着节气、吃当令的蔬菜,这些饮食理念,为海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子参加三沙卫视美食栏目

▲李子客串博鳌美食论坛主持人
李子认为,海南独一无二的环境气候和众多的名优特产,使海南民间饮食、菜肴特色鲜明,以新鲜、天然和丰富为主。在食材选用方面:坚持就地取材,新鲜、鲜活。海鲜类菜肴和家畜、家禽菜肴都坚持新鲜肉入菜;在烹饪技法方面:煮、蒸、煎、炒、炖、焖为多见,其形态主要是白切、白灼、清炒、清蒸、清炖。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其烹饪特色就是清煮白切。海南的青菜,一般都是纯清炒,很少配肉和其他荤料;在味道方面:原汁原味,鲜美爽口,淡雅嫩滑,少油、少盐、少酱料,是什么食材就吃出什么味道;在饮食风格方面:宽松自由,休闲随意,慢吃细嚼,是典型的慢餐文化。当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型产业,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食”占据榜首。

▲李子在苏州参加沈爷的宝贝仪式上,为海南文昌鸡代言
李子坦承,海南毗邻广东,但海南菜的名气与粤菜有很大距离。其一,海南菜本身缺乏足够的变化与特色,在精益求精的食客需求及其他菜系崛起的挑战中,海南菜“功底”不够。其二,海南餐饮从业者缺乏自信,投入不够,宣传不到位,使得海南菜在全国“叫不响”。其三,政府应加大对本土饮食文化的推广支持力度。
晨雾霭霭,地平线上太阳刚露出笑脸,李子又踏上了追梦的旅程。行色匆匆,来来往往,寻寻觅觅,他用镜头和手中的笔,咀嚼追光逐影之乐,品味海南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大自然的馈赠。每天都在行走中“咔嚓”,在“咔嚓”中记录和感悟。他,永远在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他,是追梦人,继续演绎人生精彩;他,希望与更多人分享摄影佳作,爱上海南!
(本文经李子修改审定,图片由李子提供)
作者:李兴民,海南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来源《海南英才》微信公众号,均由账号主体特约作者撰写,受到版权保护。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和作者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