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吕青:讲好《南繁小故事》
英才故事 第35期 作者:剑哥 时间:2019-02-14
导读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有一批农业科学家在海南三亚、陵水和乐东那一片热土上忙碌着,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南繁基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棉花专家郭三堆等著名科学家,都从基地培育出众多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南繁基地一直是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和最开放的农业科技试验区,被誉为中国种业“硅谷”。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扎根南繁基地,却做着与种业技术研究无关的工作。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在挖掘南繁的财富,传播南繁文化,弘扬南繁精神。这个青年团队的领头人叫吕青,海归博士,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与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6年来,吕青提出了南繁文化产业概念;主持南繁精神文化价值与其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社科项目;提出了“互联网+南繁产业”的概念;主持“中国南繁科技创新微信平台建设”项目,为抢救、保护和传承南繁文化,推动南繁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互联网+南繁产业服务平台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吕青博士
壹丨 担起抢救、保护和传承南繁文化的重任
出生于80后的吕青,黑龙江佳木斯人,朝鲜族。2008年,吕青在国内读完大学本科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韩国江原大学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2013年毕业后,适逢三亚市引进人才,吕青由此进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

▲吕青与她主持的南繁文化推广工作室

▲吕青和她的伙伴们
吕青外表秀丽,做事认真,幽默自信。她不仅长得漂亮,还能歌善舞,那张可爱的脸上总带着几分青涩的表情。留学生时代吕青就已特别懂事了,钻研专业知识非常刻苦。吕青说,她是学农业经济学的,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农业文化品牌价值,让农业产出效益增值。

▲青涩吕青
聊起留学生生活,吕青印象最深的是,韩国传统饮食文化书籍琳琅满目,这些书籍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景点等公共场所免费发放给外国游客。由于韩国领土面积小、资源少,韩国人便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并提升产品价值上下工夫。如韩国市场上出售的不同类型的石斑鱼,就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在把产品进行品牌化的进程上,韩国人做得很好。吕青认为,国内可以借鉴韩国农业的做法,让现有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值。

▲吕青主持朝鲜族第三次民俗大会

▲2012年,吕青获得“中韩日友谊文化小姐”大赛第二名

▲2012年,吕青获得“中韩日友谊文化小姐”大赛第二名
毕业前,导师推荐吕青到韩国一所大学任教,那里薪资待遇优厚。可当时吕青那颗年轻的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南繁”这个在无数中国农业工作者心中长期萦绕的词汇牵动了。毕业之际,正赶上国家南繁基地引进人才,吕青毫不犹豫地收拾起行李,高高兴兴来到美丽的三亚。
吕青最初的想法,是把韩国农业经济的优势引到国内。可工作不久后发现,虽然南繁基地是个神奇的地方,可地域分散,除气候优势外,一直还延续着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传统,很多优秀的南繁历史文化几近失传。于是,吕青便主动挑起抢救、保护和传承南繁历史文化,挖掘南繁品牌文化价值的重任。

▲2018年11月,吕青向到南繁基地调研的国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等领导汇报南繁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贰丨 奋战1000个日夜,《南繁小故事》出版
2013年,吕青申报《南繁精神文化价值与其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社科项目,得到省社科联的支持,并争取到第一笔项目资金。按照吕青的方案,第一步是用3年时间收集、整理南繁史料,编辑出版《南繁小故事》。通过挖掘提炼南繁文化,给南繁基地注入文化内涵。第二步是开发南繁产品,如南繁农业食品、南繁文化商品、南繁旅游产品等。让更多的人在深入了解南繁文化的同时,也服务地方经济。第三步是逐步延长南繁产业链,通过传播南繁文化,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2018年,吕青组织南繁无土栽培采摘与农业科普研学活动

▲吕青与中科院专家交流南繁基地科普宣传工作经验
南繁文化过去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史料搜集对于整个南繁文化传播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学习和总结,吕青把南繁文化定义为:以南繁为基础的文化及其产业关系活动的总和,是南繁特有的社会和历史产物。南繁文化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精神。它是南繁人从事南繁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多样性、区域性、时限性、流动性的文化特点。表现形式有高产文化、高效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园区文化、生态文化、人文历史文化。南繁文化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聚集与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具有战略价值、文化产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创新价值。
选择了项目与开发方向,启动资金已争取到位,虽然人手不足,吕青决定自己先动手干起来。吕青说,在《南繁小故事》的采访撰写和编辑过程中,她要感谢南繁科研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南繁老专家吴景锋、汪若海老师提供大量的素材。

▲吕青采访棉花南繁第一人汪若海老师
在吕青的争取下,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海南省南繁管理办公室联合发文,要求各单位报送南繁资料,使得南繁史料搜集工作在速度与质量都上了新台阶。
吕青白天忙着联系相关专家采访、收集资料,晚上回到家进行整理、编写。吕青认为,经过60年的发展、积累和沉淀,南繁已形成自己独有的历史和文化。它是我国农业科研特别是种植业的“加速器”,是我国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记录下这一段历史,功德无量。在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吕青凭着坚定的信念,一支录音笔、一摞笔记本、一台电脑,主编完成了《南繁小故事》(共3册)并公开出版。

▲《南繁小故事》已经公开出版(三册)
叁丨 袁隆平与《南繁小故事》
《南繁小故事》汇集了我国一批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在南繁基地留下的奋斗足迹。吕青认为,编好《南繁小故事》,讲好《南繁小故事》,弘扬老一代南繁人把青春和血汗都献给了中国种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这项工作很有现实意义。南繁精神,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的精神力量。
我们在《南繁小故事》中,读到了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南繁的故事《袁隆平在南繁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良种“野败梦”》。
小故事之:袁隆平在南繁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良种“野败梦”
1970年11月23日,是中国农业史上重要的一天,又是中国稻作史上难得的一天,也是中国农作物南繁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在海南三亚市郊区的南红农场沼泽地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和袁隆平的弟子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野败”,即野生稻雄性败育株,败育就是无花粉。它是袁隆平和弟子们辛苦寻找了6年,走遍了全国各地均未能见到,而最终就在这一天在三亚觅得的。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棵“野败”在常人眼里是棵草,在科学家袁隆平眼里却是个宝。袁隆平及其团队,将它用栽培稻授粉杂交、培育、鉴定、选择,历经上千次试验,终于育成了栽培水稻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再选出优良“恢复系”,只有“三系”配成套才能从中筛选出用于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水稻种子,可以显著增产。到了1976 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 208 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 20%以上。据统计,自 1976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增产 4000 亿千克。统计还显示,至今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 1700 万公顷,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58%,平均每公顷产量约 7500千克;而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约1.5亿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000千克。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杂交水稻开始走向世界,为解决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饥饿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袁隆平是全国种业最高科技成果奖的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们都尊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而袁隆平说,三亚是他的福地。在这里,既经历了实验失败的痛苦,更享受着获得成功的喜悦。
袁隆平说,成功实际上是九十九分的汗水加一分的机遇。如今,杂交水稻的种子已经撒遍全国,而且开始走向世界。如果这些稻种有灵性,它会寻根访祖,那么它的祖籍就在海南。海南是个宝岛,“野败”正是个宝。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要走向世界,“野败”已经先一步跨出国门了。可见海南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由此而发挥巨大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巨大贡献。
故事不长,视野独特,读起来很感人。《南繁小故事》就是通过这些真实、生动、具体的小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南繁人的汗水与辛劳,记录了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以及他们留给南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016年12月中旬,袁隆平回到了三亚南繁基地。南繁院领导柯用春和吕青得知消息后十分欣喜。吕青给袁隆平的秘书打电话,和他商量能不能向袁隆平老师汇报一下南繁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及《南繁小故事》出版的事宜。
12月26日下午,吕青和院领导一行终于得以拜见仰慕已久的袁隆平老师。
吕青回忆说,我们一行来到师部农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袁隆平老师的办公室在三楼,没有电梯。到了门口,吕青轻轻地敲门,袁老师回应了一声:“请进”。我们进去后,袁老师放下手中的书,亲切地接见了我们。

▲袁隆平给《南繁小故事》一书题字及审稿
交谈中,吕青介绍了她主编的《南繁小故事》系列丛书的编审过程,介绍了书中所写的许多南繁专家,以及记录他们在南繁工作的点点滴滴。吕青说,这本书通过小故事的形式把南繁专家的事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南繁精神。当时还向袁隆平老师介绍了《南繁小故事》后续的编辑情况。袁隆平十分支持吕青编写《南繁小故事》,认为编写《南繁小故事》十分有意义,抢救性的保留了很多由南繁线管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袁隆平当场为该书题词:“南繁小故事丰富多彩,是一本好书,值得阅读。”以此对吕青给予支持和鼓励。

▲袁隆平给《南繁小故事》一书题字

▲袁隆平给《南繁小故事》一书题字
袁隆平当时还微笑着对吕青说:“小吕同志,希望你的《南繁小故事》越写越好,等你的书出版了可以给我送一本吗?” 吕青激动的回道:“袁老师,那是一定的!”
开心的交流延续到傍晚,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子照在袁隆平老人家的脸上。吕青说,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居然这么关心《南繁小故事》的编写,让我们十分感动。时间过得总是那么快,我们依依不舍的道别,袁老师送我们到师部农场的门口,挥手,再挥手。他就像慈祥的邻家老爷爷,我们总是期待着他经常回到南繁的家,好去看望他。
此后的三年里,袁隆平老师的书桌上,每年都会多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南繁小故事》。
肆丨 传播南繁文化,勇当“种业女神”
吕青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院分管南繁文化、南繁产业、南繁信息化学科建设工作,主要从事南繁文化资料整理、挖掘、理论研究以及南繁微信自媒体的运营,吕青还经常到高校和社会讲坛,开展“南繁文化宣传与推广”工作。提炼总结南繁文化,宣传南繁文化精神, 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南繁的重要性,为南繁文化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在海南冬交会南繁全屏展示区内,吕青为南繁产品免费义务代言

▲2017年,吕青在三亚市图书馆做南繁文化讲座

▲吕青向客户介绍南繁基地特色优质农产品

▲吕青向媒体客人介绍南繁基地情况
吕青认为,老一辈科学家付出了这么多辛勤劳动,应该有人把他们的工作记录下来。
近几年在宣传、推广南繁文化工作中,吕青共主持4项省、市级项目,所有项目都紧紧围绕南繁产业发展。2014年申请海南省社科联的项目《南繁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16年5月9日顺利结项。2014年至2016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南繁文化相关文章16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刊物2篇。吕青首次确立了南繁文化的定义,发表文章《南繁文化发展与起源》,刊发于农业部下属核心期刊《中国种业》,提出南繁产业融合的理论《南繁文化与三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章,刊发于《中国种业》。2015年,吕青《南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研究》文章作为三亚市统战部的重点课题。《南繁文化发展与起源》一文获三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5年,吕青获“国际稻都杯”种业女神季军;2016年,“南繁之家”科普旅游项目荣获三亚市创业大赛一等奖;2016年,吕青获“海南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吕青还担任三亚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2015年,吕青获“国际种业稻都杯”女神中的“秋女神"(第三名)

▲吕青担任海南省创业大赛主持人

▲吕青被评为“海南省科协十佳科技工作者"称号后,接受海南电视台采访

▲吕青获得2015年度三亚市优秀政协委员荣誉称号

▲吕青代表三亚市致公党委员会领取市政协优秀提案奖状
吕青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我们有60多年的南繁文化历史,这么优秀的中华文化,这么优秀的海南文化,必须有推广的平台。未来,她和自己的团队将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不断丰富南繁微信平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让南繁文化服务更多的群体。

▲2016年,吕青参加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在泉州华侨大学进行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

▲2018年,吕青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如今的吕青,不仅是南繁文化传播的使者,还是种业硅谷的女神。她用那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演绎着绚丽而有价值的人生。

▲吕青,南繁文化传播的使者
(本文经吕青修改审定,图片由吕青提供)
作者:剑哥,海南网络大V,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来源《海南英才》微信公众号,均由账号主体特约作者撰写,受到版权保护。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和作者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