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我在海南被红色“电波”电到了!
这个冬季,告别了寒冬腊月的上海,来到了风光旖旎的海南,流涟于椰林沙滩的热带风光之中。正享受着休闲时光的我,一个震撼的惊喜砸来——今晚去看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而且,演出的剧团是声震海内外、享誉世界舞台的上海歌舞团!真的是风靡全国、口碑炸裂、圈粉无数、一票难求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么?!真不敢相信,在海南,我幸运地被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红色经典之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电波”电到了!要知道,在上海也很难买到票啊!

说起“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跟我还真有些缘分。多年前,我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客《深水静流》上发表过报告文学《平凡人遭遇了传奇》,记述的是,旧上海我父亲的地下党老板及战友和秘密电台的故事。在上海解放前夕,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他们英勇就义了!他们就是上海地下党从事秘密电台的三烈士,《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翁李侠,就是这些地下工作者原形的塑造。
一天我在复旦“南京路”上发现一张炮打走资派张承宗的大字报,好像提到上海地下党电台等内容,虽然没有张困斋、张履斋的名字,但与我正在寻找父亲老板的目标接近。详细>>
今天看到永不消逝的故事代代相传,觉醒年代革命基因源远流长,无论演出团队,还是地方举办单位,特别是当今的年轻人,狂热追寻红色故事,打造精品中国故事,怎不叫人心潮澎湃!我怀着虔诚之心等着大幕开启!

舞台变成电影大片
大幕拉开,冲击视觉的是舞台如电影大片:雨夜街头,摩斯电码如雨丝般倾泻,数十名黑衣撑伞人,沉默疾走……
报馆中,记者编辑匆匆忙忙,时局新闻满天飞向街头小巷、石库门弄堂、洋楼电梯、黄包车、裁缝铺、卖花姑娘……每日行走刀刃、如箭在弦的地下工作者,埋名隐姓,交换情报,周旋敌人……
这是同一个平面的舞台,却利用多束灯光的光区和隐形幕布的布景,通过众多演员的舞蹈肢体语言,达到叙事的时空跳跃和穿梭,这种舞台光影切割的质感效果,不就是电影蒙太奇吗?我真怀疑,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舞台剧?太创新了!太开眼界了!
舞之魅力
上海歌舞团群星璀璨,演员个个身轻如燕。黄包车夫出场之舞,调皮自信,车子在演员随心所欲中与之共舞!其功夫,观众看着心底直叫好!
群舞“上海的早晨”,简直是端出的一道视觉盛宴:弄堂里,家常的蒲扇小板凳、色彩纷呈的老上海旗袍、优美的浦江渔家曲、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组成一幅经典的上海弄堂风情画卷。
最经典的是男女主角的几段双人舞,缱绻悱恻,加上眼神传递,其舞蹈语言,让观众思绪不知不觉地,沉陷于喜怒哀乐的剧情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为谍战悬疑舞台剧,舞剧的下半场营造情节紧张的氛围,全靠舞蹈张弛有度的节奏:特务追捕,地下情报站出事,战友一个个牺牲……
真挚友情回忆,浪漫的爱情历程,直至李侠毅然赴死,永别……
不得不提的是几个别出心裁的群舞场面:一批黑衣蒙面特务,跳着横蛮的舞步,特有黑客帝国的科幻感。还有一段群舞,充斥着旧上海斧头帮的气息,观众看着都紧张揪心!
李侠夫妇生离死别侠骨柔情的舞蹈;李侠对牺牲战友怀念的梦境双人舞;还有四束灯光四组演员同演李侠夫妇不同时期的革命伴侣生涯……
运用光影切割,音响效果,强烈感情色彩的舞蹈语言,展开情节。没有绵言细语,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然而,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整个舞台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滴滴滴的电波声,穿越黎明前的夜空:“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李侠发报的坚定坐姿特写,触目惊心的字幕跳出,告示着悲壮的尾声……
觉醒的年代,背负历史使命的上世纪热血青年,留给当今同龄的年青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鞭策和激励!
长河无声,涛涛东去,电波不绝,信念永存!
散场时,在海南省歌舞剧院的海报上看到,最近海南岛举办的2022春季国际艺术展系列活动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获国家级奖项的13台精品剧目演出,全国众多艺术家及演出团体将轮番亮相海南,持续为市民和游客奉献文化艺术盛宴。游客们还可在艺术节上观摩国际摄影展、美术展等。看来,冬季到海南来看演艺,已成为到海南休闲度假的又一特色新热点了!(王丰记于2022年1月13日)

作者:王丰
196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报社,电视台,广电局等部门从事采编工作以及新闻业务领导工作。职称正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