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十个“一体化” 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外贸轮船驶入洋浦港。
中国共产党儋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1月3日在那大镇召开,围绕今后5年奋斗目标,聚焦重点改革、重点项目、重大民生,牢牢把握方向和节奏,紧紧抓住十个“一体化”,蹄疾步稳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自贸港政策一体化落实
在儋州洋浦全域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用足用好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政策,持续扩大政策效应,为全面推广积累实践经验。扩大试点,做大流量,制定“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儋州洋浦全域三年行动计划,选择适合企业开展加工增值超过30%内销免关税政策试点,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先发优势,在更大范围为全岛封关运作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和积累经验。拓展延伸,放大效应,持续优化船舶注册登记、出口退税、保税油加注等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政策,逐步探索开放船舶法定检验、国际船舶沿海捎带等政策,将“中国洋浦港”打造成为国际知名船籍港。推动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制定赶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争取2024年在全省率先达到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审批服务时限走在全国最前列;探索建立行业综合监管机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一体化谋划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精简高效、权责一致、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将省依规下放或委托给洋浦的审批、许可和公共服务等相关事权扩大到儋州全域。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改革,鼓励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灵活运用PPP模式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一体化构建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2026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0亿元。打造绿色高端石化新材料基地,推动250万吨PTA、 180万吨PET等一批石化新材料下游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建成投产。打造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基地,开工建设一批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项目。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战略性谋划和推进以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健康食品港”,推动高端旅游消费品制造实现新突破,布局化妆品、保健品、旅游工艺品、旅游休闲装备等高端消费品制造产业。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实现新突破,服务南海开发战略,引进油气资源配套设备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力争到202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6年新增增加值300亿元。建立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交易和港航物流供应链服务三大中心,力争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600万标箱,水运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做大大宗商品贸易,开展油气、液体化工品、粮油食品等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力争批发业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做优离岸贸易,建设国内外货源中心和离岸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服务贸易,培育数字经济。
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以环新英湾为核心的沿海旅游聚集带,打造精品化、国际化、多层次的“西部旅游黄金圈”。挖掘东坡文化、黎苗文化、红色文化和康养文化,打造具有海南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产业园为龙头,高起点发展免税购物、主题乐园等旅游消费新业态,不断拓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渔业等特色旅游消费新模式;积极创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发挥保税港区优势,承接好消博会日常展销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消博会”。
建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新高地。抓好冬季瓜果菜、热带特色水果种植产业,大力发展生猪、儋州鸡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加快发展以峨蔓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为代表的水产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养殖。抓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橡胶产业全链条发展。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名优特新”品种覆盖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共享农庄、乡村民宿等休闲农业,打造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儋州市体育中心航拍图。
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标准,深入实施垃圾分类,积极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全力做好“禁塑”工作。加快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全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耕地、森林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突出水环境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推动“天角潭—北门江—新英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开展田水林路村全要素综合整治。呵护好以松涛水库为核心的首要生态绿心,养护好北门江、珠碧江等主要生态廊道,保护好春江水库、红树林保护区等重要生态节点,维护好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看护好禁养区清退整改和新英湾退塘还林还湿工作。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实施
打造环新英湾自贸港新城,对标国际知名湾区型城市建设标准,以“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为目标,打造现代化国际滨海产业新城,构建西部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将洋浦经济开发区与木棠镇、峨蔓镇、中和镇、新州镇、王五镇、白马井镇、排浦镇实施统一规划管理,推动形成“一湾、三带、多组团”的环湾空间布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完善环湾内部交通路网体系,加快建设跨湾通道,建设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实施洋浦大桥两侧城市更新和白马井旧城改造,完成洋浦国际商务大道开发、国际社区和邻里中心及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环湾文化体育中心、滨海新区学校和滨海新区医院。做优那大中心城区,做活那大城区及周边水系大文章,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体、消费、服务“五大中心”功能项目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绿园小区等旧城区、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大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创设宜居宜业良好环境。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健全农村资源要素流转、供给和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垦地融合。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促进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三年行动,完成集装箱码头扩建、深水航道改扩建、锚地等重大港航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建设游艇邮轮码头,大力推进儋州机场、洋浦—那大铁路支线建设,建成洋浦到儋州机场、洋浦到那大、那大到海口的高速公路和环湾公路贯通工程,形成“空、海、铁、公”协同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口岸能力建设,完成海南自贸港开放口岸升级改造和“二线”口岸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建设。创新布设集合式前置拦截区,提升洋浦港口岸冷链防疫水平;建成检验检疫综合实验室;建设药品进口指定口岸、平行汽车进口口岸,申请全类别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在全省率先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境外互联互通试点,提高通关效率。2023年年底前洋浦港口岸硬件和软件设施达到封关运作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强镇到村、村到村道路建设,优化城市公交出行环境,打造半小时镇域经济圈和美丽乡村圈。建立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电网体系。实施“气代柴薪”工程,有序推进天然气管网从城镇向镇村延伸。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光纤全覆盖。建成城市大脑、大数据中心、智慧口岸等一批新基建项目,打造智慧城市。
民生社会事业一体化改善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提高初次就职工资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老百姓更好享受到海南自贸港建设红利。用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将未落户常住人口和海外高端人才子女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100%;新增2所以上公办高中达到省一级高中建设水平,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全市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全省前三。推动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建成开学。提供更加优良的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健康城市行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康养医疗事业;在环新英湾地区建设1家以上三甲医院;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医共体建设。深化与上海九院合作,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诊治中心。提高托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水平。牢牢兜住社会保障底线,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保供稳价,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航拍图。 (图片均由黎有科供图)
社会治理水平一体化提升
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社管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四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机制建设。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精准化水平。加快推进法治建设,一体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坚持公正司法,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持续深化平安建设,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严厉打击涉毒涉黄涉枪涉暴、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升级优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施石化功能区封闭管理,实现危化品领域全产业链条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 事故发生。
思想文化建设一体化促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繁荣文化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规划建设图书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东坡文化、调声山歌等特色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消费;推动建设文娱创新创业产业园;集聚优质表演、创作、资本、科技等各类文艺行业资源,培育电影电视产业链。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进国际文物交流与艺术品贸易、数字内容与国际知识版权交易,打通走向世界的文化条形码。
各类重大风险一体化防控
健全落实体制机制,全面落实“首席风险官”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联防联控机制;将风险防控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防控能力建设,运用先进监管科技手段,提升防控水平和能力;健全非设关地反走私综合治理体系,建成12个非设关地反走私综合执法站;加强系统性风险预警与防范处理。主动守牢风险底线,完善入境离岛通道闭环管控,有效防范化解走私、税收、金融、生态、公共卫生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