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有波:坚守十二年,梦圆巴厘村
英才故事 第027期 作者:鲍锋 时间:2018-12-19
▲海南巴厘村村长麦有波
2018年12月7日,40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外交风云》摄制组进驻海南兴隆巴厘村取景拍摄,再次让这个异军突起、充满印尼风情的旅游景区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个普通的旅游景区,居然深藏着与共和国外交相关的故事,足见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8年12月7日,40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外交风云》摄制组进驻巴厘村取景拍摄
▲电视剧《外交风云》拍摄现场
▲麦有波与电视剧《外交风云》主演赵燕国彰合影
“巴厘村”以兴隆南洋归侨文化为背景,以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为切入点,通过印尼“风情”、“风俗”、“风光”、“风味”将兴隆南洋归侨回国后的生活串联起来,从多侧面详实记录、全方位真实呈现出来,是海南岛唯一没有重复主题的归侨文化景区。
很多人说,在海南本土生活多年,竟然不知道万宁兴隆还有这么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来到巴厘村,仿佛穿越到巴厘岛!
有人评论,印尼有个巴厘岛,海南有个巴厘村。海南 “巴厘村”比印尼本土还美。
我们不能说海南巴厘村就是浓缩的印尼巴厘岛,但这152亩美丽的热带雨林中浓郁的归侨文化和独特的印尼风情,确是海南旅游的一朵奇葩。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海南巴厘村“村长”――海南南国热带雨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麦有波。
1
亲眼见证兴隆的兴衰
麦有波,1973年出生于海南乐东,一个土生土长的海南人。2003年从海南一家国企下岗后,去三亚一家外资企业打拼,2006年进入海南南国集团后,即被委派到万宁兴隆景区负责运营管理。
说到兴隆,高山打虎,有名在外。
上个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排华,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60多年以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和海南省委、省政府、万宁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多次亲临兴隆视察工作,看望归难侨。
1960年2月,周恩来总理来到兴隆。服务员给他送上兴隆咖啡,总理喝了后说:“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说着,一连喝了三杯。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几代兴隆人的艰苦奋斗,兴隆以其独特的归侨风情、温泉度假和兴隆咖啡闻名海内外,经济发展加速,逐步发展成为漂泊海外的赤子在祖国的温馨家园。
当时在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兴隆规模最大,办得最好,经济最富裕,是中国华侨农场的一面旗帜,也是海南传统旅游的目的地,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情小镇。这里每天车马如龙、游人如潮。
▲昔日兴隆,曾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情小镇,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怀
麦有波对兴隆曾经的繁荣景象印象深刻。
可随着高速公路、高铁的开通,周边旅游的快速发展,兴隆渐渐被边缘化,辉煌不再。兴隆旅游,感觉名不符实,看不到一派兴隆景象!海南第一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兴隆亚洲风情园”已停业多年,“风情”不再;曾负盛名的“兴隆温泉”,无人问津;盛极之时的四家演艺剧场仅存“康乐园”一家,独木难支;引以为傲的热带植物王国因同质化恶性竞争,经营维艰;独一无二的归侨文化风情,日薄西山。许多老归侨在生活中,仍然讲着印尼语、越南话、马来语、泰国语。可是到了下一代,侨居国语言渐渐消失,生活习俗渐渐改变,传统手工艺渐渐失传。
短短12年,麦有波亲眼见证了兴隆的兴衰。
麦有波深深担忧:一个地区文化的消失,比经济衰退更可怕!保护和传承兴隆归侨文化刻不容缓。而保护和传承兴隆归侨文化,是每一个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旅游人思考的命题。
2
保护兴隆“归侨文化”义不容辞
巴厘村的前身,是以兴隆热带雨林植物文化为主题的“南国热带雨林”景区。在南国集团刘汉惜董事长的鼎力支持下,麦有波决定将景区改造为归侨文化主题景区。核心是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 “兴隆归侨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尼归侨文化。
▲海南南国集团刘汉惜董事长(右二)
刘汉惜12岁就跟随其马来西亚的姑丈来到兴隆华侨农场,他对这片热土有着特殊而真挚的情感,这也是他决定投入重金改造建设,将“巴厘村”打造成兴隆南洋归侨家园的缘由。
麦有波认为,兴隆“归侨文化”是那个特殊年代留给兴隆华侨农场的一份特殊的文化遗珠,也是海南独特的旅游资源。
为此,麦有波写过一篇文章《重振兴隆,东山再起,兴隆旅游路在何方?》
2016年,万宁市提出“重振兴隆”的发展战略。
麦有波的思路与万宁市的旅游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此后麦有波五次奔赴印尼考察,被巴厘岛独特的风情所吸引,回来后遂将景区改造命名为“巴厘村”。
▲为打造巴厘村,麦有波一个人背上行囊,五赴巴厘岛
麦有波决心用全部心血,将巴厘村打造成一个兴隆归侨文化遗产的精神家园,一个东南亚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平台,展现兴隆归侨的历史文化、坎坷经历、精神财富,让兴隆旅游再次雄起。
3
核心是归侨文化与印尼风情
麦有波抓住巴厘村改造建设的核心,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兴隆“归侨文化”,以文化为切入点,采取雕塑、绘画、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设计有创意的体验式项目和举办相关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展示 兴隆“归侨文化”和道地的印尼风情。
通过印尼“风情”、“风俗”、“风光”、“风味”,将兴隆印尼归侨回国后的生活串联起来。
▲麦有波到印尼巴厘岛Universitas Pendidikan Ganesha教育大学,邀请6名雕刻艺术系毕业生援助巴厘村改造建设
景区分六个板块,彰显各自特色和魅力。
归侨文化馆:通过图片和文字详实记载南洋归侨回国的真实景况,全面展示兴隆华侨农场60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历程,及独特的兴隆“归侨文化”。
归侨家园:以最有代表性的印尼归侨文化为背景,通过印尼传统的手工作坊体验,让丝丝侨乡情、浓浓椰子香缭绕在游客心头,爱不忍归、流连忘返。
植物观赏区:兴隆当地丰富的热带经济作物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置身其中,仿如画中游。
太阳河舞台:印尼舞蹈演员和兴隆老归侨自娱自乐的歌舞表演,游客也可互动参与;听欢快的音乐、看迷人的舞姿、穿鲜艳的花衫、体验异国风情!
根艺馆:这里珍藏着从太阳河河床底下挖掘收集的海南名贵树种,虽死犹生,就像一片凝固的热带雨林,诉说着太阳河两岸曾经发生的故事。
南国体验馆:这是一个以南洋文化为底蕴、以南洋风味为基石,经营销售南国系列特色产品的旅游商品展销区。
“巴厘村”成为麦有波事业的全部。
景区员工工服“峇蒂服”、检票口的巴厘风情伞、印尼风情舞蹈表演服装、景区大门门神所围的纱笼等等,都是麦有波肩扛手提,从巴厘岛带回来的。
巴厘村改造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海南省、万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莅临景区指导项目改造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
▲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林水龙(中)在巴厘村调研
79岁高龄的原兴隆华侨农场副场长、印尼侨友会会长杜添江发挥余热、搭桥牵线,促成广州花都印尼归侨联谊会、福建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印尼珠海联合会、香港碧珍歌舞团到巴厘村举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搭建友谊的桥梁。
▲每每迷茫之时,麦有波都会向印尼侨领郑文泰先生讨教
印尼侨领、兴隆热带花园董事长郑文泰多次为巴厘村的改造建设出谋献策,指点迷津。
▲原兴隆侨联主席杜燕生(右)为景区归侨文化长廊提供28G图片
原兴隆侨联主席杜燕生为景区归侨文化长廊提供了28G的参考图片资料。麦有波的电脑里,目前保存了十多万张有关巴厘村和兴隆华侨农场的资料图片。
▲巴厘岛海南联谊会主席庞廷国(左)到访巴厘村
巴厘岛海南联谊会主席庞廷国到访巴厘村,他认为,要把巴厘村打造更具巴厘风情,应该请专业人业来做专业的事情。
为此,麦有波一个人漂洋过海去印尼,赴巴厘岛Universitas Pendidikan Ganesha大学。语言不通,靠手机翻译与校领导沟通请求帮助。校方被其诚意打动,委派6名雕刻艺术系高材毕业生援助巴厘村的改造建设。
采访中笔者在景区遇到两个正在工作的巴厘岛艺术工匠,与他们作了一番交谈,得知他们2016年9月来到巴厘村援助景区改造建设。他们的中文名字,一个叫孙亚威,一个叫陈百川。
▲《海南美》栏目主持人赵应琼(右四)和巴厘村印尼工匠合影
麦有波将从印尼引进的人才,统称为文化工作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融入中国,习惯当地生活,麦有波专门送他们到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去学中文,现在他们已经能用简单的汉语与中国人交流。
为推进印尼语的教学和使用,巴厘村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合作,在巴厘村建立“印尼语培训实践基地”,为印尼语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的平台和空间。
▲巴厘村“印尼语培训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采访中笔者还观看了一场印尼传统风情舞蹈表演,演员全部来自印尼。
▲巴厘村印尼风情舞蹈表演(点击播放视频)
据麦有波介绍,巴厘村游客观看表演不收费,每天定时、定场演出13场,每场演出跳两个印尼传统风情舞蹈,365天不间断,每年表演4745场,已经坚持了两年。
▲印尼舞蹈队参加“改革开放看海南”2018年万宁市全国网媒推介会
2016年11月19日,印尼教育部委派两名印尼传统舞蹈老师安巴尔和杜迪,专程来到巴厘村,给景区舞蹈队员传授印尼传统舞蹈。通过安巴尔老师的推荐,7名印尼舞蹈院校学生到巴厘村演绎正宗印尼风情舞蹈。
▲巴厘村印尼舞蹈队参加2018年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表演
巴厘村印尼风情舞蹈表演从此一发不可收,万宁市甚至海南省有重要活动,都会邀请巴厘村印尼舞蹈队演出。印尼风情舞蹈,成为万宁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巴厘村印尼舞蹈队参加2017年海南冬交会表演
▲舞蹈队员在化妆
▲2018海南欢乐节,印尼舞蹈队表演节目《快乐时光》
▲巴厘村印尼舞蹈队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成就展上表演
巴厘村的逐日兴盛,也带动了兴隆地区旅游客源回暖提升。麦有波说今年巴厘村景区旅游团队接待量及散客数量同比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印尼餐厅客人在兴隆调研农贸市场
4
搭建中印(尼)友谊的桥梁
2017年8月6日,海口、三亚直飞雅加达的航班开通,印尼游客蜂拥而入海南岛。特别是8月26日,印尼旅行社考察团由印尼旅游司司长带队,到巴厘村参观考察后,巴厘风格的建筑雕刻、印尼风情舞蹈表演、印尼风味特色小吃让他们有宾至如归感觉。他们想不到,飘洋过海来海南,会在兴隆巴厘村有如此的亲切感。当即决定,凡到海南的印尼旅游团队,每团必到巴厘村。
▲印尼各大旅行社纷纷到巴厘村考察市场
巴厘村成了印尼游客的最爱,也得到印尼官方的关注。
▲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琇翡女士(左)莅临巴厘村考察
▲麦有波向琇翡女士(右)介绍巴厘村改造建设情况
▲琇翡女士(中)接见巴厘村印尼文化工作者
2017年10月7日,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琇翡(Ratu Silvy Gayatri)莅临兴隆巴厘村参观考察,接见了8名印尼舞蹈队员和6名巴厘岛工匠,感谢她们不远千里来到海南兴隆援助巴厘村打造传统巴厘风情,促进了中印(尼)民间文化友好交流合作。她希望巴厘村能打造成中印(尼)友好交流合作平台、印尼巴厘风情在海南兴隆的一个缩影和窗口。
▲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社会经济领事Herbhayu(左)到访巴厘村
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信息、社会文化事务领事薄优(Herbhayu)在中印(尼)友好往来促进会执行主席黄抵江陪同下,两次到访巴厘村,对促进中印(尼)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及巴厘村印尼风情的打造不遗余力。
▲印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胡建章(左)到访巴厘村
印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胡建章大力支持太阳河舞台的建设,聘请设计师对太阳河舞台的布置进行规划设计,并出资购置舞台的陈列道具,营造更浓郁的巴厘风情。
▲2018年9月14日,印尼巴厘岛副省长Tjok Oka接见麦有波
巴厘岛副省长Tjok Oka认真倾听麦有波关于巴厘村改造建设情况,并委派巴厘岛旅游局Bagus adi主持巴厘岛工商会馆与兴隆巴厘村的合作签约,促进海南岛与巴厘岛之间的旅游推广。
▲印尼泗水市市长Tri Rismaharini(中)到访巴厘村
印尼泗水市市长丽斯玛哈莉妮(Tri Rismaharini )接见麦有波,殷切期望兴隆巴厘村加强与印中文化交流基金会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以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为纽带,搭建友谊的桥梁,促进中印(尼)民间友好往来。
▲印尼东雅加达市长(左三)率团到访巴厘村
印尼东雅加达市长Radiah Mahbub Seff慕名前来巴厘村,惊讶于麦有波及同伴用两年多时间就打造出一个别具巴厘风情的景区。市长说,握紧拳头,给自己加油!
▲印尼《印华日报》宣传报道巴厘村
▲印尼《泗水晨报》宣传报道巴厘村
各国、各地区媒体对海南巴厘村争相报道、推波助澜,巴厘村一时声名鹊起、影响力倍增。
▲印尼主流媒体《罗盘报》《国际日报》《千岛日报》记者采访巴厘村
▲印尼《和平日报》主编邹霖财(左)采访麦有波
▲印尼spotlite电视台采访麦有波
▲麦有波接受台湾tvbs卫视采访
▲麦有波做客腾讯新闻直播间
印尼主流媒体《罗盘报》、《国际日报》、《千岛日报》、《和平日报》、《印华日报》、《泗水晨报》及《海南日报》先后对巴厘村做过新闻报道。
▲中央电视台《文明中华行》在巴厘村拍摄录制节目
▲马来西亚华人纪实微电影《我来自海南》在巴厘村取景拍摄
▲电视剧《南国梦》在巴厘村取景拍摄
印尼电视台、台湾TVBS卫视、旅游卫视、海南电视台、三沙卫视、腾讯视频等单位与媒体,多次到巴厘村拍摄录制旅游专题宣传片。
▲印尼游客在巴厘村翩翩起舞狂欢(点击播放视频)
截止今年11月份,巴厘村已经接待印尼游客近5万人,这在海南景区中十分罕见。巴厘村已经成为成为中印(尼)友谊的桥梁。
5
三大集团联手共建海南巴厘村
印尼人口2.56亿,是世界上第四人口大国,也一直是海南重要的客源地,已经成为海南第二大客源国(仅次于俄罗斯)。
巴厘村的异军突起无疑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2018年10月18日,海南国际旅游岛推介会在印尼雅加达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期举行。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平治出席并致辞,麦有波随团出席。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右)在雅加达出席海南国际旅游岛推介会
这次推介会,麦有波有备而来,“巴厘村”的宣传折页,用的都是印尼语。
会上,印尼最大的物流企业——国际环球(印尼)集团有限公司与海南联合航旅集团公司、海南南国集团公司就在海南共建巴厘村项目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
三方决定利用旅游、航空、物流、传媒、金融和互联网+等自有渠道资源,通过推广印尼和海南好产品,建立文化、人才、商品等互通互销的旅游文化商贸合作。
屈指一算,麦有波这次已经是第八次赴印尼。麦有波颇有感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为圆一个梦,八次进印尼》,记录了艰辛的心路历程,也对巴厘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印尼新天地旅行社总经理姚惠沁第二次到访巴厘村
▲印尼TX旅行社总经理ANTON(右二)到访巴厘村
八进印尼,麦有波在印尼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刚开始是一个人抵达机场时的迷惘与无助,现在是有专车到机场接送。
▲美国南加州海南会馆考察团到巴厘村参观考察
麦有波深有感触:人生应该闯荡。只有无所顾忌走出去,才有机会认识一些可能不会交集的人,有时候一个选择,就会改变一生的圈子。如果不去尝试改变,生活就只能是原来的样子!
6
5000字长文披露家国情怀
采访中,笔者无意中读到了麦有波的一篇文章《坚守十二年,梦圆巴厘村》。这篇“锁”在电脑中的5000余字长文,与其说是一篇文章,不如说是一个工作记录,一本流水账。文章真实地记录了麦有波在过去12年里,为巴厘村殚精竭虑的每一件大事。
洋洋洒洒5000字,从领导关怀、侨界关爱,刘董关心、媒体关注、校企关联、印尼关意、客户关护,充满感恩和敬畏,唯独没有记录他自己的付出。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麦有波一手打造出一个别具异域风情的巴厘村。
麦有波是个农村的苦孩子,父亲8岁时,爷爷去世了。父亲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他就跟着奶奶,历经千辛万苦,把这个家拉扯大。父亲没有读过书,对麦有波只有一个要求:好好读书。他13岁就背井离乡、外出求学;参加工作后,为追逐梦想,与家庭聚少离多。
▲少年时代的麦有波
“父亲为抚养我们吃了很多苦,我却没有好好陪伴他。当接到父亲辞世的噩耗时,正在与《南国梦》摄制组商讨拍摄细节。”说到这里,麦有波潸然泪下,“自古忠孝难两全,生活真的不容易!”
麦有波称自己同样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陪伴是最好的爱,可我没做到,失去了很多。母亲在老家乐东,老婆小孩在海口,自己一个月才回家一趟。唯一的儿子今年16岁,读高二。可直到上个星期他才第一次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十几年基本上没有陪伴过他们。
12年来,麦有波每天吃、住、工作在景区,巴厘村就是他的家。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最长的从早上8点工作到深夜3点半,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
原景区具有较好的基础:参天大树,流泉飞瀑,峭壁岩石,古木苍龙,小桥流水,鱼跃鸟鸣。更有巨型根雕、根艺,有的重达几十吨,有的高达九米,造型奇特,形貌各异,大多数作品都是热带雨林濒临灭绝的树种,部分是已经灭绝的树种如坡垒、子京、母生、红绸等。经过麦有波的精心打造,赋予其厚重的归侨文化和浓郁的印尼风情,巴厘村终于呈显出了它的精气神!
巴厘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景一画,都浸润了麦有波的全部感情。甚至,景区厕所都是麦有波亲自设计,由于其造型别致,绿色环保,与景区文化融为一体,被推荐参评2017年“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奖”。
▲原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左)在巴厘村调研
麦有波介绍,目前巴厘村改造建设的是一期工程。省、市领导多次要求景区尽快启动餐厅及民宿等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尽快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万宁旅游发展助力。餐厅已经于12月13日签订合作协议,民宿正在规划中。婚纱摄影已经在景区悄然兴起,麦有波准备尽快在景区建设一个海南独一无二的巴厘风情婚纱摄影基地。
▲中国社科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左)到巴厘村调研
巴厘村火了,麦有波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创业,就业,扶贫,文化传承,一样都不能少。景区152名职工,99%都是归侨二代、三代,我们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还有定点扶贫任务。
7
悠悠一轮回,尽显芳草心
麦有波在《坚守十二年,梦圆巴厘村》长文中写道:
匆匆十二载,悠悠一轮回。2006年入职南国集团,便被委派到兴隆景区负责运营管理,一呆就是十二年。这转瞬即逝的十二年对我来说很长,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饱经风霜的中年;这十二年对我来说却又很短,短到只能够做好一件事情!而让我坚持了十二年并且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的事情就是——改造建设巴厘村。
麦有波认为,12年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值得。一个艰难经营的景区,由他一手打造成闻名遐迩的海南热门景区,带动了兴隆地区旅游业的复兴,他有沉甸甸的获得感。
▲“全域旅游、美好生活”,2018年中国旅游日旅游达人多彩万宁采风体验之旅走进巴厘村
对于未来,麦有波写道:
既然选择了方向与远行,就不要抱怨旅途的艰辛,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纷扰喧嚣的尘世,手里所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不多了、握好了、别丢了,未来还要赶很远很远的路……
版权声明:来源《海南英才》微信公众号,均由账号主体特约作者撰写,受到版权保护。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和作者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