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舱在海南成功下水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经过今天上午近3个小时的下水投放作业,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的数据舱现在已经下沉到海底35米深的预定位置。通过潜水控制台上的这个屏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水下的状态。此时,潜水工作人员已经确认了数据舱和底座的对接情况,插上了锁定插销,这意味着下水安装成功。
作为互联网服务的“基座”,数据中心用于存储、计算和信息处理。此次安装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不仅能够存储数据,更是一个海底的“超级计算机”,它相当于六万台传统电脑同时在线工作,能在30秒内处理超过400万张高清照片。
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总经理 蒲定: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采用重力热管原理,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实现了整体能效提高40%—60%。
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计划部署100个舱,建设完成后,相较于同等规模的陆地传统数据中心,每年能节省用电总量1.22亿千瓦时,节省建设用地面积6.8万平方米,节省淡水10.5万吨。海底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新型数据中心系统,具有绿色低碳、安全可靠、节约土地和淡水资源等优势,且易于与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融合,将海洋电力转化为算力,助力数据中心碳中和,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新闻链接:为什么要将数据中心放入海底?
很多人都见过在陆地上建造的大规模数据中心,那为什么要把数据中心沉入海底呢?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计算、存储的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的热能,以往都是通过空调等制冷系统来降温,维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但这个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专家告诉记者,海底数据中心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这样的能源消耗。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解谦: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实现全年自然冷却,最显著的就是它能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而且它同时几乎不消耗淡水资源。通过液冷技术还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密度,带来算力的提升。
此外,海底数据中心还充分利用了海底空间,这不仅能大大节省陆地土地资源的占用,而且还远离了人类活动区域,为服务器工作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海底数据中心还实现了无尘、无氧环境,进一步保护服务器电子器件,减少故障发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解谦:此外,一些海底数据中心是在沿海城市下水,可以更加靠近核心网络的节点,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网络响应速度,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10亿建设100个海底数据舱 ,我国首个示范项目签约海南
【海南日报】2021年报道,4月13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南省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建设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的协议。据悉,这也是我国首个立项的海底数据中心。
该项目总规划建设100个海底数据舱,拟投资超10亿元,在“十四五”期间分三期建成。2021年建成一期5个数据舱,2022年-2023年建设二期45个数据舱,2024年-2025年建设三期50个数据舱。预计项目达产后每年收益将超过2亿元。
来源:央视网、海南日报